閱讀歷史 |

第446節 (第2/4頁)

加入書籤

擊,還保留著相當強的勢力。

也是過去數年來磨難重重,在殘酷戰事與陳韓三殘暴統治下,徐州計程車紳鄉豪更習慣屈服、依附於強權,而忠君之念淡薄。徐州士紳對出身流民軍的淮陽鎮諸將缺乏足夠的信任,但對淮陽鎮背後的淮東卻寄以厚望。

淮東推行的新政以及層出不窮的許多新事物,都叫江寧的老學究、儒生士子視為離經叛道,難以接受,但在受戰火摧殘的地區,淮東諸多做法又顯得那麼溫和。

丈量田畝、減租減賦、流籍編戶等事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林縛此時還希望徐州地方能舉薦一批人才,作為後備吏員選入淮東各學堂進行培養。

當世官吏皆出自科舉,即使為吏,也需要有功名在身。

林縛不拘一格錄用人材,推崇雜學、抑制儒學,一方面是淮東要發展的客觀事實要求如此,一方面也是意在使淮東的官吏體系,與江寧涇渭分明。

當淮東的官吏體系與江寧迥然不同又難以溶合之時,淮東實際就從內在上完成獨立於江寧之外的目的。

還有就是林縛要求將徐州的礦山資源悉數收為官有,私人挖掘,需得官府照函,亦需向官府繳納稅金。

相對於土地,徐州的煤鐵資源更為重要。

拿下徐州之後,淮東才不用擔心在煤鐵礦供應上受制於人。

鐵礦資源對淮東的重要性自不用說,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柴與米的重要性是對等的。鄉野農家以稻麥杆煮飯,但城坊戶多用柴、炭。

炭分木炭、石炭,石炭也就後世常稱的煤,在當世早就得到廣泛的應用,冶鐵燒窯用煤,城坊戶燒水煮飯,也多有用煤的。

淮東地處平原,森林稀少,木炭是遠遠不足用的,林縛有意在原先的煤球、煤餅基礎上,在淮東地區先推廣蜂窩煤。以淮東轄區範圍以內二十萬戶城坊戶以及工礦燃料需求計長,淮東每年的煤炭需求總數預計初期將達到數億石。

在徐州西南、淮陽以東地區,相山、陶墟山以及黃桑峪等低山丘陵,數百年之前,就有挖煤取炭的歷史,至今存有十數處煤窖。受戰事推毀,僅有兩處還在正常生產,此時與徐州、沂州之間的數處鐵窯一併由淮東軍司出資進行贖買,收為官有,在徐州府衙之下設煤鐵局專司其事。

在徐州推行新政雖說沒有遇到太大的阻力,但要使徐州地區在戰時恢復生產,林縛肩上仍然感受到極大的壓力。

年節將至,林縛終於結束自己的假期,從石狗湖北岸的湖莊搬進徐州城裡,堆在他案頭的一摞公文,叫他直想扭頭出城去,將假期無限期的延長下去。

孫敬堂、高宗庭、葉君安、李衛等人卻拽住不讓他走。

“淮泗地區積壓的流戶數量本來就極為龐大,遠遠超過地方安置能力。這趟從麟州撤兵南還,為將沛縣以北地區變成殘地,以為緩衝,月餘來,差不多又有十四萬民眾遷到徐州以南,”李衛照本宣科的將當前徐州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擺到林縛的面前,“另一方,在徐州戰事之後,陸續捉俘的新附軍及徐州軍降卒也達到一萬九千餘眾,行營也於前日將這些降卒悉數移交地方安置——不要談恢復生產、修繕城池,徐州要維持下去,明年就要一百萬兩銀……”

林縛將沂州、海州、剡城、宿豫、睢寧、淮陽、蕭山、銅山、灌雲、下邳、沛縣、廣戚等十五縣,都置於徐州治下,形成大徐州格局,以便民事能跟軍政很好的契合。

徐州所轄十五縣,睢寧、淮陽、宿豫、海州、灌雲雖說早前隸屬於淮安,但與徐州、沂南交界,以往是重戰備而輕生產。

這時候將外圍防線推到徐州以北到沛縣一帶,從徐州以南的諸縣,就要以戰備跟恢復生產並重,初期需要投入恢復生產的資源,就顯得格外的多。

其他不說,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