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節 (第5/5頁)
東海寇之擾,丁口差不多都內遷。奢家佔了浙東之後,才大規模恢復這些海島的農耕,從閩東遷了不少人過來,這次算是給淮東摘了桃子。
在收復明州府之後,清田工作才剛剛開始,還不清楚明州府能獲得多少公田,但昌國、岱山諸島所屬的田地、山林、湖蕩、屋舍、城寨等等都已經給林縛明確下令收為官有,浙東地方對此也沒有特別激烈的反對情緒。
越朝中葉,昌國縣的在籍田畝數一度高達三十萬畝。要是利用好了,僅這些海島上的水旱田就能安置六七萬人;再者昌國諸島的漁業資源要比鶴城港外海還要富足。
當然,安置難民的大頭還是在明州府。持續多年的戰事,使得明州府的丁口損失慘重,甚至沿海肥沃水田都因為缺乏丁口而出現拋荒現象,填三十萬人進去,壓力不大。關鍵還是要處理好新遷丁口與地方勢力之間的矛盾。
************
孫壯辭別瞎眼老母與小婦人,帶著兩名扈兵,再回東衙與秦承祖匯合,即在十數騎衛的護衛下乘馬北上。
一行人從崇州北上,到鶴城後即走捍海堤大道,直奔西北方向的鹽瀆縣。
在淮泗戰事之後即動工修築的捍海大堤,從江門到鶴城再往北到鹽瀆,總長三百一十二里,前後投入上百萬兩銀,到五月上旬就大體築成。
孫壯雖舉止言語粗魯,但絕不是蠢人。有捍海堤在,林縛嘴裡吐出“安民靖土”四字就擲地有聲,就容不得別人半點置疑。
捍海堤對淮東的意義格外重大。
林縛初任淮東制置使,大肆興築捍海堤,除崇州之外,淮東諸縣地方基本上都是冷眼旁觀的態度。更有地方勢力擔心利益受到侵害,或明或暗抵制淮東軍司借修捍海堤之機向地方滲透。
淮東為修築捍海堤,除了接受六萬多流民軍降附之外,還從地方上直接吸收四萬丁壯編入工輜營,就或直接或間接解決了近二十萬流民、浮民的生存問題。
要是淮東袖手不管,將這二十萬流民、浮民推給諸縣地方,在地方上引起的矛盾與動盪,將是難以想象的。
僅憑這一點,就足以扭轉地方勢力之前對淮東軍司的抵制、對抗態度。
築成捍海堤後,堤內近百萬畝田地就從根本上解決海侵之害,有條件逐步改造成豐產良田。堤內大片的湖蕩、溼地、沼澤,也能透過逐步的圍圩造堤,改造成能耕作的良田。
即使大量的湖蕩、荒灘、溼沼等都給淮東軍司收為官有,用於安置流民、浮戶,但地方上田主的自有田地,也因為捍海堤的修成,受到明顯的直接好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