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章 夢迴終南 (第1/3頁)

加入書籤

這日清早,天微微亮。有人便離開京兆府長安城,往終南山而來。遠遠一望,不覺豪情萬丈。那巍巍終南,氣勢不凡。千峰疊翠,景色幽美。

看那鬱鬱蔥蔥之間,望那雲霧繚繞之際,更顯神秘莫測之感。此時,不知何處飄來一陣歌聲,只聽有人唱道: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唱的,莫非是大唐王維,王摩詰的詩句,沒曾料想,唐詩也流傳到如今,有人居然耳熟能詳。難怪我大宋蘇學士也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眼下看來,果然不錯。”李長安是喜好雲遊之人,他又要下山去了,拐過一棵不老松,就聽見了這歌聲,不覺慨嘆起來。就在此時,又聽另一人也唱道: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李長安聽了兩陣歌聲,並不覺得奇怪,這終南山上,有人會唱歌,已是司空見慣。隨著歌聲,他放眼望去,不遠處,有兩個樵夫低著頭,揹著打來的柴木從兩條小路緩緩而來,愈來愈近,居然與李長安匯聚在了一個山坡下,如此照面,可見緣分使然。

“你二人為何都唱大唐王摩詰的詩句?”李長安與兩個樵夫見禮,看他二人滿頭大汗,就折了身旁的樹枝,掃了掃眼前的大青石,示意他們坐下來歇息,隨即問道。

“原來是太平先生,幸會,幸會!”二人謝過,先後放下柴木,坐在石頭上歇腳,對李長安拱手齊聲答道。二人時常到山上打柴,故而和隱居於此的太平先生李長安並不陌生,頗為熟識。李長安對他二人多有點撥,也多有教誨。他們自然稱之為故交。

那個頭偏高且消瘦的樵夫見李長安穿戴整齊,精神抖擻,容光煥發,不由開起玩笑,喃喃道:“先生,又要雲遊去?兩個葫蘆總是帶著,好像你的兩個徒子徒孫。如若成精,想必可以佔山為王了。”

這樵夫素知李長安飽讀詩書,精通武學,文武雙全,門下弟子也是代代無窮,出類拔萃,便這般言語。

李長安道:“到長安京兆府走一遭。兩個葫蘆不過尋常之物,哪裡會成精。不過是比徒子徒孫更貼身更親近罷了。”捋了捋鬍鬚,神采奕奕之際,點點頭。

那個頭偏矮又肥胖的樵夫回禮道:“大唐王維隱居過終南山,故而記得一些。方才隨口一唱,先生見笑了。”

李長安看向二人,微微一笑,捋了捋鬍鬚,遞上自己的水葫蘆,笑道:“你們那歌聲不錯,可見時常唱和。”

矮個樵夫道:“隨便玩耍,見笑,見笑。素日拜訪先生不敢獻醜,今日倒讓先生碰到,實在頗為意外。山路漫漫,空曠寂寥,如若不高歌一曲,豈不了然無趣,還望先生莫要笑話才好。”抹了把汗,拿出自己的葫蘆呡上一口,嘆了口氣。

高個樵夫道:“先生過獎,不過興趣使然。如若不愛好,便不會引以為樂。如今這倡優和歌妓唱的皆是柳三變的豔詞,我等皆山野之人,不敢附庸風雅,只好唱些唐詩,聊以忘憂罷了。”氣喘吁吁之際,擺了擺手,拿出自己的葫蘆喝了一口。

李長安喜笑顏開,捻鬚翹首道:“你二人愛喝酒,怪不得老夫給水葫蘆,你們不要,原來是有自家的酒葫蘆。你們哪裡是樵夫,分明是世外高人。聽你二人方才言語,用詞酌句皆非凡夫俗子。如此過謙,恐怕不合時宜了。你們豈不聞,耕讀之家乃高尚之家。陶淵明便是如此逍遙自在,正道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豈不快哉,豈不妙哉?”不覺捋了捋鬍鬚。

兩個樵夫拱手一笑,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