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35章 從未選擇錯,一直在做錯 (第1/3頁)

加入書籤

祭天當然不是封禪,皇后去也無可厚非,萬曆皇帝就多次派宦官到泰山祭天。

朝臣一聽去泰山祭天,難免有點激動,但僅僅是激動一下,不會有太大反應,封禪大禮早被玩砸了,雖然與儒家拜聖還是‘一體’,但明代以後的皇帝從來不去,路過也是僅僅祭拜一下,再不舉行封禪。

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不是朱明皇帝不能去,恰恰相反,他們覺得封禪丟人,不屑去。

封,即祭天,禪,即祭地。

泰山封禪有過六位帝王,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

就是這個宋真宗趙恆,把封禪大禮搞成了恥辱,北宋簽訂檀淵之盟,割地賠款,每年向遼國繳納歲幣,如此奇恥大辱,宋真宗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認為自己十分高明,掏錢換來和平穩定。

因此宋真宗認為他的功績可以與封禪大功的皇帝們相比,興沖沖去泰山封禪,把封禪的逼格和檔次直接掉落塵埃。

老朱和朱小四都曾經被建議去泰山封禪,老朱當時就大罵朝臣,不屑和宋真宗為伍,朱小四更是放言,他寧肯封狼居胥也不去封禪。

且皇帝出行耗費太大,從此以後,值得大書特書的儒家大禮盛況,變成了一小隊‘信使’,跑到泰山燒香完事。

規模越小越得常去,越常去規模越小,所以明代的泰山祭天,就是一個…還不如太廟大祭、天壇大祭的經常性活動,皇帝連勳貴都懶得派,派小太監和禮部小官每年去兩三次了事。

天啟派皇后去泰山祭天,朝臣不會有人阻攔,也不會因為她是個女人而叨叨,皇后是正宮,必定有拜聖環節,只要是個讀書人都應該支援。

何況聖旨還有巡視海防、調查藩王違法之事、查探信王藩地、為皇家求嗣,這…哪一條都必須支援。

當朝武勳大將林威帶兩千人護衛,淨軍宮侍五百隨行,親軍五百儀仗,內閣輔臣黃立極、禮部、翰林院、太常寺、光祿寺等一堆屬官陪同。

規格絕對高,就是時間有點趕,後天正月初十辰時離京。

宛平侯還在三屯營呢,快馬到通州匯合吧。

朝臣感慨一下能者多勞,高高興興等著送皇后出京。

林威接到皇帝的聖旨,醞釀到頂點的殺氣如針刺般一洩而空。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就像爬山距山頂一步,扭了腳,就像蓄力一拳砸到空氣,閃了腰,就像春夢一場空,歪了脖,就像約會看到一雙鞋,綠了頭。

難受,彆扭,功虧一簣…

論權爭的敏銳、老辣、惡毒以及愚蠢的自以為是,還是京城的王八蛋更勝一籌,與塞外完全是兩個生態。

林威不再是去年的林威,將計就計永遠是權爭的不二法門,生氣完之後很快又醞釀起了另外的殺氣。

皇帝和英國公完全是想當然、完全是自以為是,老子若完成欽差全部任務,還沒回京,皇帝八成會噶掉。

不,應該是死定了。

咱們在讓別人去死啊,朱由校你怎麼能想著他們會‘等死’呢?張維賢你怎麼又自大認為自己可以控局呢?

京城誰不知道宛平侯做事向來會做徹底,調查藩王不法之事?老子只要一調查,弒君絕對會再次發生,說不準欽差還未到河南,皇帝就駕崩了。

老子的終極目標與你們所有人都不同,很多事都得做,沒什麼區別,順序不同而已,不在京城也能掀桌子,但皇帝若提前嘎了,還玩個雞毛啊…

傳旨的是魏忠賢,皇帝派他來解釋原因,九千歲看宛平侯從一瞬間的惱怒到陰冷、再到嘲諷,竟然察覺到一絲殺氣,頓時訕訕無語,連皇帝讓解釋的話都不知該如何說了。

伸頭一刀縮頭也是一刀,九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