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5章 大捷眾生相 (第4/5頁)

加入書籤

天啟六年改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這是讓他繼續上的訊號),但丁紹軾又病了,說病就病,這次堅決辭官,且只辭了一次。

他成功了?

不,第二天他就死了。

(以上非作者杜撰,完全是事實,其死亡過程愛好明史的朋友非常熟悉,就像泰昌、天啟一樣,他稱病辭官,司禮監太監帶著太醫上門診治,五個時辰後去世)。

贈太保,諡文恪,照常例加祭二壇。

神不神奇?迷不迷糊?

為官二十年,說在職十年,其實不過四年時間,一個籍籍無名的人,突然做了次輔,又突然沒了,他沒有什麼功績,也沒有影響到什麼人,以至於被遺忘在史冊角落。

研究明史的史學家撓破頭皮,也沒搞懂這人的底細。

丁紹軾升官的原因,以及去世的原因,我們只能從他為數不多的兩件事判斷。

史載丁紹軾與熊廷弼有過節(但沒說原因)。

他主要做了兩件事,其一便是國戰。

疏曰,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之重,欲固若金湯…是守有守之兵將,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糧餉、物資…守城之兵將,分管何地、何事,戰事發生,誰接遞誰以做到從容遞遷遞去…若如此,則兵無不強,國無不富,守無不固,戰無不勝,京師形勢當是安定無虞…

簡單來說,丁紹軾讓朝廷放棄遼西消耗,以京城作為防禦中心,永平府、順天府、宣府等京城附近,以城池劃分‘戰區’,依託邊牆,文武各派一名主官、一名文武輔官,武主戰、文主治,戰時不得干涉。

大家能意會到他這封奏摺的殺傷力吧?這是讓皇帝直接做‘大將軍’,京營、京衛、邊軍全部參與作戰,就算在京城旁邊,勳貴(武將)也有了調兵權,也算是‘外鎮’。

史載:熹宗大悅,贊紹軾忠懇為國,批令各部如議,著實遵守,如仍怠惰,視為虛者,聽言官指名參劾。

這算是天啟皇帝對朝政的一次重大試探。

但是…皇帝想得美!

這道聖旨連皇城都出不去!

不是權閹當朝嗎?為何出不去?

是的,因為阻止的就是閹黨、就是皇帝的人、權閹狗腿子、皇帝的嘴替、首輔顧秉謙。

一向唯唯諾諾的五虎之首,對這件事爆發了巨大的能量,堅決反對如此‘荒唐’之策,殺了他也不會用印下發。

其餘朝臣的表現也一樣,皇帝的批示沒有機會用印,彈劾奏摺滿天飛,丁紹軾的罪名是:挾皇帝令諸臣。

這罪名誰能抗住?皇帝不得不收回聖意,當做沒這回事。

是不是顛覆鐵汁們一般認知?就算‘權閹當朝’、‘滿朝佞臣’,天啟和魏忠賢也不是想做啥就能做啥,士大夫的‘底線’誰碰誰嘎,哪怕你是皇帝,哪怕你是九千歲(這段讀三遍)。

丁紹軾做的第二件事,是阻止閹黨‘翻舊案’,建議皇帝對東林罪臣只誅首惡、不究‘虛附者’。

天啟六年正月,適逢遼西大戰,禮部侍郎馮銓欲追論前朝三大疑案:紅丸、梃擊、移宮。

這是效仿東林舊智,對中層官員來一次‘政治站位’式的清洗。

天下朝臣頓時驚恐萬分,此時丁紹軾站了出來,上奏極力勸阻不可妄行,成功阻止‘暴政’。

————

丁紹軾所做所為的兩件事,立場完全對立,而且邏輯混亂,阻止閹黨就是阻止皇帝,他到底是誰的人,到底站那一邊?

下面是明史愛好者推斷的結論。

答:他一直是朱明皇帝的人,是孤臣。

至於他為何反閹黨、又‘反皇帝’,得從朝廷權力鬥爭來看。

顧秉謙、黃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