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9章 黑暗世界的一束亮光 (第3/4頁)

加入書籤

結渾河之戰很簡單,後金逐個擊破最終獲勝,但並不是有什麼計謀,相反,整個戰場都在雙方將士們的注視下。

浙兵和遼兵隔河觀望,眼睜睜看著三千白杆軍與上萬後金士兵血戰,白杆軍覆滅後,後金兵渡河,遼兵又眼睜睜的看著浙兵與後金血戰。

白杆軍主將、秦良玉的哥哥秦邦屏戰死,浙兵戚家軍所有將領(戚金、陳策、童仲揆、張名世)戰死。

渾河之戰是戚家軍最後的餘暉,這支軍隊從此退出歷史舞臺(不是戚繼光留下的人馬,是張名世按照戚繼光戰法訓練的浙兵,以及戚繼光遠房侄兒戚金率領的幾百人)。

渾河之戰暴露了明朝在軍事方面的矛盾,即南兵、川兵、遼兵之間的互不信任,從此明朝不再調集全國營兵支援遼東,而讓遼東‘自訓’成軍。

後人看這一段史總被氣得吐血,但細翻看明史記載,就知道明朝各地軍隊之間的不信任由來已久,但凡國戰,各部之間總會鬧點么蛾子。

白桿兵與浙兵在援遼的路上就因為後勤糧草兩次大打出手,這其中既有文官‘故意’,也有他們對軍功的搶奪。(後面正文說這個事)

渾河之戰後,白桿兵十不存一,只有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活了下來。

秦良玉和兒子馬祥麟春季帶三千人日夜趕到山海關,一切都遲了。馬祥麟還在遼西與趁火打劫的韃靼人交手,被射瞎一隻眼,白桿兵就在山海關駐紮下來。

注意下面時間線:

秦良玉當時正是遼東經略熊廷弼麾下,明史記載遼東嚴重缺乏戰兵,天啟欲重用秦良玉,期望白桿兵獨自作戰,成為關鍵的機動兵力。

但白桿兵是步卒,山地叢林無敵,關外作戰沒有騎軍,確實沒有獨當一面的實力,於是朝廷秋季令秦良玉回鄉招募增兵五千人。

歷史的巧合來了,秦良玉奉命回鄉第二天,天啟元年九月十七日,奢崇明之亂爆發。

奢崇明,大明永寧宣撫司土司,手中握有勇敢善戰的彝兵,遼東明軍屢敗,為解燃眉之急,朝廷令奢崇明率所部兵馬援救遼東,奢崇明趁機率領步騎兵兩萬來到重慶。殺死巡撫徐可求等官員20人,發動叛亂,建偽國號大梁,設丞相、五府等官。

當時整個四川只有幾千明軍,成都更是隻有二百人,奢崇明帶著兩萬人佔重慶、攻合江、破瀘州、陷遵義、圍成都,聲勢浩大,西南糜爛。

幸好…秦良玉出現了,她帶著四千新兵圍追堵截,與奢崇明屢次血戰,沒有使局勢崩潰。

秦良玉幾次上書,要求朝廷調山海關白桿兵回鄉平叛,但天啟都沒有準許,或許在皇帝心中,白桿兵是他僅剩的安全感,寧肯西南糜爛,都沒有放三千人回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天啟二年正月,遼東爆發廣寧之役,七百里疆土拱手相讓。正逢冬季,秦良玉趁機請示朝廷為駐守山海關的白桿兵撥冬衣,實則還是為了調兵回鄉,以免子弟重蹈覆轍、被人送到前線無意義犧牲。

天啟依舊不準,讓兵部籌備齊全,兵部最終提供了一千五百套冬衣,只有一半人配冬衣,皇帝‘左右為難’,藉口京郊沒有戰兵‘防匪’,乾脆令京營為白桿兵在京郊築營,調他們入京拱衛都城。

但皇帝也不好意思強留三千人,從這個時間點開始,白杆軍正式分兩部,大約一千五到兩千人駐守京城約七年時間(這期間沒有參與任何事)。

天啟二年夏季,明朝調集雲南、貴州、陝西三省大軍與白桿兵四面圍剿奢崇明,歷經一年時間百餘場戰鬥,奢崇明敗退水西(明屬四川省敘永縣,今屬貴州省),第一階段戰事結束。

因外省大軍對地形不熟悉,天啟三年秋到崇禎二年,白杆軍長期對峙、圍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