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1章 二百多年的頑疾 (第1/2頁)

加入書籤

林威此後未說話,親衛端來一碗粥和一盤鹹菜,一邊吃一邊想,安靜吃完飯。

秦祚明把左輪拿到手中端詳一會,等林威放下碗,他立刻放了回去,“四威好定性,八月十五前你別出去了,就在這裡住著吧。”

林威腦光一閃,“為何是八月十五?”

“四威難道不與家裡人團聚?”

沉浸在權力博弈推演中的林威頓時被噎住,無法與他解釋,轉而問了一件不相干之事。

“祚明兄長,我在文牘司輪值,記得天啟元年的京官奏報:石柱司女官秦良玉率兵三千援遼,所過無犯,至通州偶與浙江相觸格鬥,地方官諭解旋止。

六科給事中薛鳳翔調查後上書:情節起於片言之爭,遂成大斗之隙。兩兵殺傷未己也,而斃及民命矣。混搶行李未己也,而折及民房矣。炮聲與喊聲齊鳴幾至天地動搖,城磚與瓦屋皆震。

祚明兄能告訴小弟,白桿兵為何與浙兵如仇人一般,在京郊大打出手嗎?”

秦祚明眨眨眼,“大打出手?薛鳳翔說的對呀,兩兵殺傷未己,斃及民命。混搶行李未己,折及民房。哪裡大打出手了?”

“都開啟了炮戰,傷及民命,還未大打出手?”

秦祚明搖搖頭,“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口舌之爭是意外,火拼卻是雙方故意為之,我們都需要糧草,最主要的是雙方無法指揮對方,不能讓朝廷瞎安排我們並肩作戰。”

“所以渾河之役中,浙兵眼睜睜的看著三千白桿兵和千餘酉陽兵陣亡,而未伸出援手?”

“戰場之事瞬息萬變,渾河之役的根本原因是大明文武官員在慪氣,明明當時瀋陽已經失陷,卻非要去救援。何況他們也救不了伯父,還會把自己陷進去,我們並不記恨他們,反而不能信遼兵,那些人世代駐守遼東,與東虜牽扯太深,若非奴酋讓投降的遼兵炮擊軍陣,我們也可以頂住東虜進攻,叛徒更可恥、更該死。”

這是純粹的軍事角度,林威無語了,轉瞬又抓到了他的漏洞,“不能信遼兵?為什麼?”

“遼兵至少有一半人不願與東虜作戰,大明將官到遼東後,均不願委遼兵重任,你看現在的遼西將軍,各處守備和兵備道都是關內祖籍,遼兵只作為輔助,他們與遼瀋的百姓繞著彎彎都是親戚,說他們不是內應,恐怕他們自己都不信。”

“祚明兄,人心都是肉長的,惡性迴圈吶,越疏離越遠,越遠越難收回,越難收回東虜越強,同為大明百姓,朝堂大員竟然有地域之別,離心離德,談何戰勝東虜。”

“呵呵,四威赤膽忠心,但這是小孩子的看法,大明邊軍互相之間經常摩擦不斷,若邊軍其樂融融,大家還沒出關就被弄死了,文武制衡,以文御武,這是朱明朝廷的基本國策。兩百年的老習慣,大家很有默契,連士兵都相互敵視搶功,絕不可能並肩作戰。”

林威神情一滯,“活該,這個習慣會害死朱明,害死天下百姓,害死所有人。”

“你還小,未接觸國事,這麼想無可厚非。若邊軍之間、將官之間、文武之間統統坑瀣一氣,大明早亡國了,國事哪有你想的那麼簡單,多接觸點事,以後就懂了。”

林威徹底無語,問題他都知道,不,問題所有人都知道,但解決舊問題不能創造新問題,那還真如左光斗所言,保守求穩才對。

自己連中樞官員的利益鏈都沒搞清楚,連林家到底是什麼背景都不知道,教育人家該怎麼做完全是二桿子,與印象中的噴子有什麼區別。

“四威犯了什麼錯?你一個錦衣力士,殺人了?”

林威看他問的很真誠,疑惑說道,“大哥一句話都沒說?”

“我們的交情不需要細說,當時也沒時間長談。”

“那祚明兄長認為,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