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8章 求學之路 (第1/2頁)

加入書籤

公元前430年的一個春日,魯國曲阜城陽光明媚,微風輕拂。

吳起懷著滿心的憧憬與期望,踏入了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他歷經艱辛,終於來到了大儒曾申的學塾前。

學塾坐落在一片寧靜的竹林之中,周圍環繞著潺潺的溪流。

吳起恭敬地遞上自己的名帖,請求拜入曾申門下。

曾申見他目光堅定,且對儒學充滿熱情,便欣然應允。

從此,吳起成為了學塾中的一員。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學塾的屋簷上,吳起總是第一個來到教室。

他身著整潔的儒服,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準備聆聽先生的教誨。

曾申先生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講解著儒家經典的深奧哲理。

吳起則全神貫注,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先生,手中的竹簡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重點。

他時而微微點頭,時而若有所思,完全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有一天,曾申先生講到《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向學生們提問:

“你們如何理解這句話?”

同窗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這是教導我們要經常溫習所學知識,才能感到快樂。”有的說:“是要將學到的道理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輪到吳起時,他站起身來,拱手說道:

“先生,學生以為,‘學而時習之’不僅是溫習和運用,更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從而達到心靈的昇華,領悟到更高層次的智慧和真理。”

曾申先生微微點頭,眼中露出讚許的目光:“吳起,你能有如此見解,實屬難得。”

同窗們也對吳起投來敬佩的目光。

課後,吳起仍不滿足於課堂所學。他主動找到曾申先生請教:

“先生,學生對‘克己復禮’尚有疑惑,不知如何在生活中真正做到剋制自己,遵循禮制。”

曾申先生耐心地為他解答:

“克己復禮,需從內心的修養開始,時刻審視自己的言行,以禮規範自身。”

吳起感激地說道:

“多謝先生指點,學生定當銘記在心。”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吳起憑藉著自己的勤奮刻苦,在儒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他期望著有朝一日能透過儒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一個夏日的午後,學塾中的同窗們在庭院中圍坐在一起,展開了一場關於儒學經典中“仁政”的熱烈討論。

庭院中綠樹成蔭,蟬鳴聲聲。吳起與一眾同窗身著輕薄的儒服,手持竹簡,神情專注。

一位名叫李賢的同窗首先發言:

“依我之見,仁政在於君主對百姓施予恩惠,輕徭薄賦,使百姓安居樂業,此乃仁政之根本。”

另一位同窗王宇搖頭反駁道:

“非也,仁政不僅是物質上的給予,更應是道德上的引領,教導百姓遵循禮儀,培養良好的品德,方為長遠之計。”

此時,吳起輕咳一聲,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他說道:

“諸位所言皆有道理,然我認為仁政乃是兩者之結合。

君主既要給予百姓物質上的保障,又要透過教育和道德規範,使百姓自覺遵循禮義。

同時,還需以公正之心治理國家,不偏不倚,方能實現真正的仁政。”

李賢眉頭微皺,說道:

“吳起,你這想法固然全面,但實施起來談何容易?”

吳起據理力爭:

“雖不易,但並非不可為。若君主有堅定之決心,官員以身作則,百姓齊心響應,又怎會無法實現?”

王宇接著問道:

“那依你之見,如何才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