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3章 郭子儀 (第1/2頁)

加入書籤

郭子儀(697年-781年7月9日),字子儀,別號郭令公、郭汾陽,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出身太原郭氏,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中興之臣,壽州刺史郭敬之之子。

郭子儀身材高大、樣貌俊秀,他早年以武舉高第補左衛長史入仕,累功至九原太守,後又擔任單于都護府副都護、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職。

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郭子儀任橫塞軍使、安北都護,並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天寶十三年(754年),他改任天德軍使,兼領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

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於天寶十四年(755年)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率朔方軍出兵東討叛軍。

他先後收復靜邊軍、雲中、馬邑等地,打通東陘關,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之後,郭子儀與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聯手,在常山、趙郡等地多次擊敗叛軍,又在嘉山大敗史思明軍,河北各郡紛紛響應,形勢大好。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潼關失守,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

郭子儀班師,被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

同年十一月,他聯手回紇首領擊敗阿史那從禮率領的突厥及胡人部落軍隊,平定河曲。

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在潼關大破崔乾祏軍,收復永豐倉,隨後又在香積寺之戰中大敗安守忠、李歸仁率領的叛軍,收復長安。

接著,他率軍東征,再敗嚴莊、張通儒所部,收復東都洛陽。因功被加司徒,封代國公。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儀生擒叛將安守忠,進位中書令。

九月,他與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合力討伐安慶緒,但因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且各節度使難以統一轄制,最終在相州兵敗。

魚朝恩進讒言,郭子儀被奪去兵權。

上元二年(761年),河中生變,郭子儀重掌兵機,因平定河中叛亂有功,進位汾陽郡王。

後來,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入侵,郭子儀數次擊退吐蕃,又勸退回紇,三次拒絕高官冊封。

唐代宗李豫感佩其胸懷,特命史官將其事蹟載入國史。唐德宗李適朝尊郭子儀為“尚父”。

郭子儀戎馬一生,參與了平定安史之亂、河中叛變、河曲叛亂,彈壓大寧王僕固懷恩叛變等戰事,還抵禦吐蕃進犯,威懾藩鎮,為唐朝立下汗馬功勞。

並收復河中、河南、河東、河北、平定河曲九府六州、收還東都,兩復京城等。

唐代宗認為他有美德有忠義,能文能武,內能管理庶務,外能平定戰亂,是唐朝社稷元勳,唐肅宗誇讚他為“家國再造”之功臣。

唐德宗建中二年六月辛丑日(781年7月9日),郭子儀於家中病逝,享年85歲,獲贈太師,諡號“忠武”,陪葬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建陵鎮涼馬村),配享代宗李豫廟庭。

【後世評價】:

被視為古代軍人的楷模、再造大唐的功臣等。

《稱號》:

“郭令公”“郭汾陽”“尚父”等。

《影響》:

1.他的戰略戰術、領導能力以及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成為歷代名將學習和借鑑的典範。

2.儘管多次受到讒言和猜忌,但他始終忠於唐朝,為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3.他懂得如何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自保,透過自汙名聲等方式打消皇帝的猜忌,得以善終。

4.戲劇《打金枝》使得他的事蹟在民間廣泛流傳,深入人心。

《功績》:

平定安史之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