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茶肆 (第3/4頁)
學之思。”說話間喜笑顏開,惹得路人捂嘴在笑。幾個小姑娘也樂個不住,盡皆對他指指點點。原來張明遠邊說邊邁著八字步,還搖頭晃腦,左搖右晃。
費無極自然不甘示弱,更是喋喋不休,笑道:“這風水學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說,有其名必有其實,在這京兆府長安城就淋漓盡致了。玄武門之變說的就是唐朝時長安太極宮北門李世民登基大寶的故事,那玄武門對應‘坎’卦,八卦中‘坎’又是‘陷’之意。如此說來,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命名大有講究也大有學問。”說話間揚起袖子,手舞足蹈。
“李世民雖說是一代英明神武的帝王,可他奪取帝位並不光彩。把他父親架空,把他弟弟殺害。說他六親不認都不為過。”張明遠道。費無極道:“此事實在沒法評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張明遠納悶之餘問道:“長安作為古都那麼久,為何我大宋沒在此處建都?”
費無極若有所思道:“我看了許多唐朝詩歌,又讀到唐末黃巢的詩句,‘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時此刻就頗多感慨。按理說來,關中長期以來都是歷朝歷代的糧倉,八百里秦川沃野遍地。且不說地勢險要,有我終南山作為天然屏障。又靠近西北,養馬、屯兵,相當優越。反觀如今我大宋東京,四面平川,若有外敵襲來,斷了水道,圍點打援,包圍國都易如反掌,此乃大忌。我太祖皇帝如何不知?如今皇上如何不明白?即便不在長安,洛陽也很好。為何太祖放棄了長安、洛陽,要建國東京開封府汴梁城?原來也有不少不得已的苦衷。師父上次提過這個,不過他所說,卻不敢苟同。至於太祖放棄長安和洛陽的緣由,師兄你可知道?”
張明遠擲地有聲道:“師父那是逗我們開心罷了,你又不是聽不出來。至於太祖的緣由,我自然知道一些,那便是,大唐後期的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節度使一個個尾大不掉,有恃無恐。朱溫這廝最是禍國殃民,長安由此破敗不堪,民生凋敝。朝廷自然不願在一個廢都上重新立國。一則有損氣運,二則,耗費國力,得不償失。”費無極補充道:“師兄可知這些都不是最緊要所在。”張明遠問道:“那在於什麼?師弟何必拐彎抹角,但說無妨。”
費無極道:“這緣由實在與大唐頗為緊密。大唐時丟失了西域,一直未能收回。我太祖皇帝當年又忙於一統山河,哪裡顧得上收復失地。且不說西北,就是幽雲十六州也是望眼欲穿。故而西北失去屏障,長安由此並不安全,事到如今只能作為我大宋抵禦西夏的邊關要塞。再者,糧草也是十分緊要之事。我大宋如今是守內而虛外,禁軍如此龐大,要守衛國都,駐守邊關自然就很少,邊關之地的將士都由地方節度使負責招募。故而國都糧草成為重中之重。”
張明遠道:“長安沒有水路,而東京有汴河。水路總比陸路方便不是,因此太祖就把長安捨棄了。東京有大運河連通,漕運得天獨厚。再說遼國虎視眈眈,大宋邊關主要防守在於遼國,駐守東京就是為了提防遼國契丹人,也為了提防大宋邊關駐軍,為了防止唐末節度使造反,太祖皇帝也是煞費苦心,一個杯酒釋兵權不夠,還要把國都逼近邊關,可謂防患於未然。”
費無極道:“其實太祖也有難言之隱,他曾說過‘我之所以想西遷,別無他意,只是要據山河之勝,守衛國都,這樣便可裁撤不少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可當時大勢所趨,長安、洛陽業已荒廢,東京在當時頗具規模,又加漕運便利。不得已只能在東京。因此說太祖心中可是嚮往長安,可惜天命難違,長安由此變成廢都,就不知我大宋以後會不會遷都長安,那只有一個可能了。”
張明遠道:“那便是我大宋有朝一日可以消滅遼國、西夏、大理、吐蕃,一統山河。那麼大宋就會天下無敵,重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