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七百一十九章人人有衣穿 (第2/3頁)

加入書籤

甚至有人將從倭國進口的肥料袋子,經過巧手裁剪,做成褲子,這叫做‘尿素褲’。

當時華夏國化學工業底子薄,肥料不夠用,而肥料又是一種農田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資,所以華夏國不得不從倭國進口了大量的肥料。

而倭國的肥料袋是用化纖尼龍做的,質量很好,非常結實,很受老百姓的青睞,有門路的人,弄到兩條肥料袋,把它拆了,再用深色染料染出來,就變成了一塊最初始的‘棉布’,用這個當材料,便可以由家中的巧手主婦做出一條褲子出來。

用肥料袋做出的褲子,因為原本是尿素袋,所以褲子上面都有圖案和文字,大概在褲兜的位置,前面印著‘倭國’,後面印著‘尿素’,所以當時被稱為尿素袋,因為褲子的材料既結實,又柔軟,所以在當時很受歡迎,是一種比較時髦的褲子。

這一段軼事如今回想起來,讓人覺得既心酸,又荒唐,然而華夏人民就在這樣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透過自己勤勞能幹的雙手,慢慢地把華夏國建設的越來越富強,待到趙無忌穿越的時候,華夏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有數的先進發達國家之一了。

在如今的大明,布料依舊是一種相對比較貴重的物資,普通的人家,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給家中的男人做一身衣衫,而穿不起衣服的百姓也是大有人在,為數不少。

趙無忌與莫土司閒聊的時候,曾無意聽莫土司說過,在欽州,很多貧困的山民,家中只有一套破破爛爛的衣服,就是這樣的破爛衣服,家中也才只有一套。

一家人平時就用草葉什麼的遮住身上,待到不得不進城,或是什麼重要的日子,才會把衣服交給某一個人,讓他穿出去接人待物,去辦事,這種情況非常常見,便是在城裡,也有很多窮人家中好幾個人,卻也只有一套衣服,一套被褥。

趙無忌當時聽了,心中非常感慨。

手工業能創造出的物資,畢竟只是有限,遠遠不能普及到每一個人身上。

而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用機器代替了人力,從而生產出了數量極大豐富的各種產品,滿足了百姓們的生活需要,使得百姓們的生活品質大大提高。

趙無忌既然研製出了先進的紡織機,他便打算以此為開端,走薄利多銷的路子,用盡可能低的價格,去滿足大明百姓在穿著上的需求,提高大明百姓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白居易曾有首詩《賣炭翁》,裡面有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生動地寫出了賣炭翁既怕天冷凍壞自己,又擔心天不冷,自己炭火賣不出價的矛盾心理。

而透過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生產出大量的棉布,把布匹的價格大大地降低下去,讓每一個人都買得起布,穿的起暖和的衣服,充滿尊嚴地活著,不更必擔心天冷會被凍死,這就是趙無忌建立紡織工坊時的理想。

想起以後大明百姓人人都有漂亮衣服穿的場景,趙無忌的心情不禁也有些激動起來,他對著面前的大片空地豪邁地一揮手,“本官的目標,便是用這裡生產的布匹,來做成衣衫,穿在每一個大明百姓的身上!讓大明百姓人人有衣穿!”

顧炎武和商敬石聽了,心情都是十分的激動,商敬石拱手說道:“大人此舉,利國利民,善莫大焉,屬下有一事不明,敢問大人,將來準備把這些布匹降到什麼樣的價位?”

“紡織工坊,年內,本官不打算賺多少錢,比成本價稍高便可出貨,這樣一來的話,應該能把棉布的價格降到市面上的五成左右。”趙無忌想了想,說道。

紡織機器還有進一步改進的餘地,待到紡織機的技術基本成熟,趙無忌打算把驅動機器的動力從人力改為蒸汽機。

如此成本應該還能降得更低,不過受蒸汽機研製進度的影響,這一點短期內還無法實現。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