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2章 澶淵之盟(下) (第2/2頁)

加入書籤

宗派遣使者曹利用,前往遼軍營地求和。

雙方經過一番拉鋸戰之後,達成共識並簽訂了盟約,這個盟約,被後人稱為\"澶淵之盟\"。

以下是該盟約的具體條款:

其一,宋遼兩國將彼此視為兄弟之國,根據兩位皇帝的年齡,來確定長幼之序(也就是說,如果宋帝年長,則宋為兄長,反之則遼為兄長)。

其二,宋遼之間以白溝河,作為邊界線(遼方主動放棄了瀛洲和莫州這兩個地方),同時雙方都撤回自己的軍隊。兩國的邊境維持現狀不變,任何一方,都不允許再修築新的城池或防禦工事。

其三,宋朝每年,需要向遼國提供\"助軍旅之費\",白銀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這些財物,將會在雄州完成交接手續。

其四,雙方會在邊境地區,設立榷場,以便開展雙邊貿易活動。

自那以後,宋朝每一年,都要向遼國輸送歲幣——白銀十萬兩、絹布二十萬匹,透過這種方式,換來了兩國間的和平共處。

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雖然最終以議和畫上句號,但寇準的內心深處,卻被無盡的遺憾與不甘所填滿。

他深深明白,此次錯失良機,恐怕未來,將再無可能,收復那失去已久的燕雲十六州。

寇準此番竭力,勸說宋真宗親自出徵、抗擊遼國,原本乃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深切憂慮,一片赤誠之心。

誰曾想,正是這一舉動,竟在日後,成為他命運的轉折點。

他萬萬沒有料到,自己的忠言良策,不僅未能得到,應有的認可與回報,反而招來了,奸臣們的惡意詆譭與陷害。

而更令他痛心疾首的是,就連皇帝,也開始對他心生猜忌,不再像從前那般信任有加。

面對這一連串的變故與打擊,寇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無奈。

曾經的壯志豪情,如今已化為泡影,取而代之的是,滿心的愁苦與悲憤。

然而,即便身處絕境,寇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只是,現實的殘酷,讓他漸漸意識到,要想擺脫眼前的困境,並非易事。

在這場政治鬥爭的漩渦中,他究竟該如何抉擇?又能否化險為夷,重新贏得皇帝的信任呢?

在風雲變幻的朝堂之上,寇準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但無論前方道路,如何崎嶇艱難,他都決定憑藉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去奮力一搏,扞衛那份屬於忠臣的尊嚴與榮耀。

因為他知道,只有堅持到底,才有可能驅散陰霾,重見光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