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3章 出兵!孤懸海外的劣勢 (第2/2頁)

加入書籤

這個將軍是真的不懂外交啊。

只能說他是一個好的將軍,甚至是一個好的元帥,但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

他沒有能力統觀全域性,做出合適的部署和判斷。

【從這一天起,美國的命運與世界緊密相連,它再也不可能迴歸孤立了。】

【在美國參戰的頭幾個月,魯登道夫的預測幾乎完全準確。】

【美國有龐大的戰爭潛力不假,但想將這些潛力全部兌現卻沒有那麼簡單。】

【擺在協約國面前都第一個問題就是運力。】

【此前的跨大西洋運輸都是靠的英國商船,“無限制潛艇戰”的開打更是讓情況捉襟見肘。】

【因此,即使美國的援助力度加大了,協約國能接受到的物資噸位還是有一個上限的。】

“置身事外的時候,美國孤懸海外就是它最大的優勢,現在參與進戰爭了,孤懸海外就成了美國最大的劣勢。”

“是啊,尤其是曾經一直都孤懸海外,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商船不足,戰艦也是不足。”

“美國該怎麼參與進這場戰爭呢,這宣戰了跟沒宣戰好像也沒啥區別啊。”

“是啊,士兵都派不過去。”

將領們議論紛紛。

“德國要是能在美國真正深度參戰之前征服那個法國,情況倒是能好很多,但那美國好像也有能力推回去啊。”

“是啊,而且德國要是真的能征服法國的話,戰爭也不至於打了這麼長時間也沒有分出勝負。”

“現在德國搞了那個無限制潛艇戰,協約國的物資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倒是自己沒法從美國購買物資了,甚至還讓美國成為了自己的敵人……”

“逼得美國參戰,真的就是德國走的一步爛棋。”

【可隨之而來的另一個問題是,人怎麼辦?】

【美國在參戰之後就動員了五十萬部隊,最終這個數字飆升至473萬。】

“四百七十萬大軍,幾乎就能算是五百萬大軍了……”

“是啊,這麼多人,就為了支援協約國,那歐洲的戰場上都打到了什麼程度啊……”

“不過動員出來了這麼多的軍隊,那美國國內不會有什麼影響嗎?”

“這都已經是窮兵黷武了吧。”

古人們雖然知道,以美國生產出來的物資數量來看,五百萬大軍對於美國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但總感覺這個數字算是窮兵黷武。

這也算是一種慣性思維了。

【什麼概念?】

【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郵輪泰坦尼克號,載客量也只有兩千多人。】

【想把這四百萬美軍運到法國前線,至少需要上百艘泰坦尼克號,不休不眠地跑上一年的時間,這顯然是做不到的。】

【最終在權衡之下,協約國做出決定,以物易人。】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