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63章 窮則變,變則通 (第1/2頁)

加入書籤

“整體發展水平,決定生活質量的下限……”

“還真是這個道理,亂世的時候,百姓食不果腹,居無定所,而到了盛世之時,百姓們安居樂業,也有衣有食。”

古人們討論起來,對這個說法十分的認同。

“那美國的普通百姓,過得都比你我這種鄉紳舒坦多了。”

“是啊,比你我舒坦多了。”

“可他們也都是在工廠裡幹活的工人,如何能比你我還要舒坦?”

古人們有些疑惑,明明他們手底下有那麼多的佃農耕種土地,為何卻過得不如那美國的一個工人?

但實際上,這些地主所掌握的生產力生產資料,所生產出來的物質與財富,根本比不過一個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產業工人。

【所以窮人更關心國家大事,更關心國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也就是所謂的“宏大敘事”,這一點也不奇怪。】

【彈幕:相比較商人和部分上層,底層的百姓沒有任何退路,他們與國家的命運休慼與共,他們遠比其他人更加可靠】

【彈幕:只是在很多時候,由於被欺騙,以及受限於認知和生存壓力,沒有辦法分辨出好人和壞人】

春秋時期。

管仲默默點頭。

他十分認同天幕上彈幕的這個說法。

百姓沒有任何退路,所以對於國家更加忠誠、可靠。

所以要讓百姓們富裕起來,要藏富於民。

只有他們擁有的多,才會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而拼命。

同時在另一個層面上,百姓們更加富裕,在面對長年累月的戰爭時,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就越高,國家潛力也就越大。

【不過,回到1930年代的美國,無論從哪方面看,這都不像是一個即將取代英國地位,稱霸全球的國家。】

【按照一般的理解,美國此時應該國富民強,一派欣欣向榮,才說明它更加先進、更加文明。】

【才能取代腐朽的、衰落的舊秩序。】

“對呀,難道此時的美國不應該是,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地嗎?怎麼竟然如此蕭條,彷彿曾經的繁榮都化為了泡影。”

古人們想不明白。

【實際上,邏輯恰恰相反。】

【當一個國家發展得好時,它其實是沒有動力改變遊戲規則的。】

【相反,當一個國家觸碰到了舊秩序給它設定的天花板,發展出了問題,才會生出改變世界秩序的雄心。】

【彈幕:伊比利亞人當年就是因為奧斯曼控制了地中海,整得沒法混了才開闢的大航海】

【彈幕:窮則變,變則通】

【彈幕:我去我去我去???】

古人們愣住了。

他們實在是沒有想到,竟然還能這樣理解?

不過仔細想象,還真的很有道理,其中的邏輯也都是通順的。

窮則變,變則通。

雖說嘴上喊著祖宗執法不可變,那其實是因為心裡都是生意。

而那些衰亡的朝代,在被推翻後,華夏就再次恢復強大。

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彈幕:當時世界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尷尬狀況,世界秩序的締造者觸碰到了秩序的定點,開始嘗試改變,但其他國家卻再維護這一套體系】

【1930年代的美國,就正處在這個階段。】

【早在1894年美國的工業產值就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頭號工業強國。】

【又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英國所主導的殖民體系,已經容納不下美國,繼續提升它那龐大的工業產能。】

【失去了增長空間,再疊加金融危機,最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