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十三章東林黨 (第2/2頁)

加入書籤

商稅,礦稅,海稅三大機構統統撤銷,雖然斷了在其中漁利的各地稅收太監們的財路,但是傷害最深的是把國家的一大財路也給斷了。

這頗像是為了殺死糧倉中的老鼠,索性一把火把糧倉都給燒了,老鼠固然是燒死了,糧食卻也都沒有了。

歷來國家的稅收,都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稅收少了,能用之於民的地方也就少了,這才有了崇禎皇帝竟然沒有錢去賑濟災民的情況發生。

有人失去,就有人得到,減了稅,這麼大一筆錢,最後是被誰得到了呢?答案是被民間的地主縉紳們得到了,減去的稅收,都變成了他們的額外收入,而代表了地主縉紳利益的東林黨人,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而受損的是大明朝廷的利益。

魏忠賢出身寒微,深知平民百姓之不易,所以他設立的稅監,如商稅,海稅,礦稅,都是針對富人而設定的稅,並不直接對平民百姓徵稅,所以他活著的時候,普通百姓負擔不重,大規模的起義造反幾乎沒有。

東林黨人上臺之後,廢除了魏忠賢建立的這些稅收,使得大明朝廷的財政漸漸出現了缺口,具體表現就是開始入不敷出了,開銷還是那些開銷,收入卻減少了,這回該怎麼辦?

代表地主縉紳利益的東林黨人堅決拒絕對地主縉紳的稅收,於是他們把徵稅的目標放在了老百姓身上,就這樣,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最終的結果就是各地頻頻爆發農民起義。

如此一來,就造成了惡性迴圈,農民起義需要派兵鎮壓,出兵要有餉銀,沒錢就要對農民加稅,農民被加稅活不下去了,就開始造反,於是局勢愈演愈烈,直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李自成以闖王來了不納糧為口號,吸引了大量無路可走的農民,攻破了京城,逼死了崇禎。

總而言之,趙無忌認為,東林黨人就是盤踞朝堂之上的大明王朝的吸血鬼,他們越健壯,大明王朝就越虛弱,立志匡扶天下的趙無忌,實在不想和這群表面道貌岸然,內裡男盜女娼的偽君子們扯上什麼關係。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