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37章 書藝再勝 (第2/2頁)

加入書籤

人放在眼裡。然而今日,他卻被嬴正狠狠地比了下去,這讓他如何能夠接受?

“蔡兄,承讓了。”嬴正走到蔡蘊面前,微微一笑,拱手道。

蔡蘊深吸一口氣,努力壓抑住心中的怒火, 對著嬴正深深一拜, 語氣苦澀地說道:“嬴兄才華橫溢, 蔡蘊心服口服!”

文昭先生看著眼前的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撫摸著鬍鬚, 朗聲說道:“好!好!好! 老夫今日真是大開眼界啊!”

文昭先生捋了捋鬍鬚,眼中透著讚賞,顯然對嬴正的詩才也是十分認可。他環視四周,朗聲道:“老夫今日設下幾場考驗,才情只是其一,接下來,便要看看諸位在‘數’之一道上的造詣了。”

眾人聞言,皆是一愣。潁川乃是文風鼎盛之地,歷來注重詩詞歌賦,對於算術一道,鮮少有人問津。文昭先生今日卻將算術納入考校範圍,著實出乎眾人意料。

蔡蘊心中卻是一喜,暗道:“我自幼便對算術一道頗為精通,這最後一場比試,定能扳回一局!”他挺直腰板,目光灼灼地盯著文昭先生,等待著最後的較量。

文昭先生也不賣關子,直接開口道:“前線戰事吃緊,朝廷需徵調軍糧十萬石,分別從豫州、荊州、揚州三地調運。豫州距前線八百里,可供軍糧四萬石;荊州距前線千里,可供軍糧三萬石;揚州距前線六百里,可供軍糧三萬石。假設每百里運糧成本相同,請問如何調運才能將總成本降至最低?”

這道題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不僅要計算三地到前線的距離,還要考慮到各地的糧草數量,才能得出最佳的調運方案。

眾人聽完題目,皆是低頭沉思,眉頭緊鎖,唯有嬴正依舊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

蔡蘊心中暗自得意,他取出隨身攜帶的算籌,噼裡啪啦地撥弄起來,口中唸唸有詞,計算著最佳的運輸方案。

“稟先生,學生已經算出來了!” 蔡蘊滿臉自信地站起身,將手中的算籌遞給文昭先生:“最佳方案是:豫州運糧四萬石,荊州運糧兩萬石,揚州運糧四萬石……”

他話未說完,便被嬴正的聲音打斷:“蔡兄此言差矣,最佳方案應是:豫州運糧四萬石,荊州運糧三萬石,揚州運糧三萬石,如此才能將總成本降至最低。”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