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九百二十九章 彭城大戰二十四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小標題:戰場上的瞬息萬變

因此明知劉邦向東而來,項羽得知後依舊有底氣準備破齊再擊漢,就是因為他對彭城的防禦有自信。

不僅項羽自信,范增也認為可以抵擋漢軍的來襲,在范增看來號稱六十萬大軍的諸侯聯盟,唯有漢軍可慮,其餘不足為慮。

如今讓漢軍入彭城,項羽必定嚴加防範,在重點伐齊還是擊漢之間的搖擺,張良也認為項羽會選定漢。

今後對漢的打擊將高於伐齊,有項羽這個堪稱戰神的人存在,再近蕭都難,更別說打入彭城。

魯地、梁地乃西楚的後園,項羽肯定也會重兵打擊叛亂,故而張良在行軍途中已為劉邦戰楚謀劃大的策略。

在逃亡之中,劉邦問張良,“楚強,如何反敗為勝。”

張良道,“漢大敗,士卒恐,楚猶強,士氣勝,魯梁之地難守,當回滎陽,扼守河南地,如昔日之強秦,進可攻取魯、梁,退可保守關中,且與關中較近,又可速斷糧草補給之線,會諸敗軍再圖大計。”

逃亡途中的劉邦當場採納,竟沒有絲毫的疑慮,有時諸將覺得是不是劉邦太信任張良。

可只有張良和劉邦二人之間才能明白那微妙的感覺,張良有著謀戰的大格局,漢戰敗後他心中的大策略已經在慢慢成形,此刻與劉邦一交流,發現劉邦不僅能迅速理解,甚至還能為張良的策略提供完善的靈感。

當年大秦就是東出函谷橫掃天下,其中的翹板就是三川地,只要三川地在手,進可攻,退可守,若是失去三川郡就相當麻煩。

三川郡曾為韓地,所以第一個要滅的也是韓,秦滅後,三川郡改為河南郡,項羽立河南王。

其實彭城大敗後,劉邦心中就在想著後路,此次大敗,漢卒皆恐,那麼與楚爭天下將是長期之戰,非一日之功。

一次討伐解決天下歸屬不太可能,楚比劉邦想象中強很多。

將是一場持久戰,甚至比滅秦要難。

既是如此,那麼昔日秦盡吞天下之路,便是如今劉邦的借鑑,故而張良一說,劉邦立刻採納。

不僅採納,還立刻向散落在各處的漢軍傳信,欲於滎陽會師。

不過在會師之前,劉邦還想著一個事情,揮之不去的念頭,雍王,此次他劉邦大敗,那麼必然會給關中帶來不安定的因素。

這點劉邦道出後,張良也在思考,可謂內憂外患,但眼下最該思考的是擊退項羽,解決燃眉之急,然後才能慢慢從長計議。

此刻在劉邦身邊的文有張良、陳平、酈食其、陸賈、周苛、叔孫通等,將有曹參、灌嬰、夏侯嬰、陳賀、孔聚、王吸、薛歐、靳歙、傅寬、靳強等。

在外的別將有酈商、樊噲、柴武、奚涓、陳豨、劉賈、蠱逢、王武、程處等,還有大將呂澤此刻在下邑。就不一一列舉,只看名字確實有些枯燥。

王吸、薛歐二將所率十萬兵馬,多為步卒,首先受到衝殺的就是他們,雖坐鎮不亂,從容指揮,奈何擋不住項羽之神勇。

兵法在項羽這裡往往會失靈,甚至有違兵法。

由於損兵折將,讓二人在劉邦面前很沒面子,面對追擊而來的楚軍,二人向劉邦請戰。

本來前軍之將乃陳賀、孔聚,右將乃灌嬰,左將靳歙,後軍之將為傅寬,跟在劉邦身邊的中軍之將為靳強、夏侯嬰、王吸、薛歐等,曹參為三軍之將,與陳平、張良協助劉邦做決策。

此刻王吸、薛歐主動請戰擊項羽,劉邦素知二人的能力,便允其出擊,因為此二人皆是從豐邑就跟著劉邦混的早期人物,而且是以舍人、中涓這樣親密的身份從劉邦。

是知根知底之人,忠誠度和能力是認可的,所以還定三秦後遷其為將,將東出武關迎接並試楚的重任交給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