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拜封不公的隱患隨處見 (第2/2頁)

加入書籤

、大將軍、上將軍等字樣,很難分清之間何職更大。

按照史書所言,上柱國乃最高武職,掌軍政;太尉,也是最高武職;大司馬也是最高武職。

好在這三個職位不常一起出現,但有時候兩個會同時出現,那就比較令人迷惑。

上柱國自春秋時期起,楚、趙皆置,乃最高武職,地位僅次於令尹(相國)之下。

秦則是設定太尉,乃最高武職,這麼看他相當於上柱國,西漢初置太尉,漢武帝時期罷太尉,置大司馬為大將軍的加號,為最高武職。

這麼說,太尉、大司馬、上柱國其實是同一個職位不同的稱謂而已,地位自然皆僅次於相國(令尹)。

那麼再說大將軍,這個武職非常置,乃領兵之最高統帥,也就是征戰時才會設定,有時它的名字又稱為上將軍,比如項羽為諸侯上將軍,統帥諸侯軍向北救趙。

也就是說統兵征戰時,才設定大將軍或上將軍,戰事結束就會撤掉,繼而任太尉或者大司馬,但也有例外,此時的韓信便為劉邦所拜的大將軍。

在劉邦還定三秦或者東征伐楚時,韓信並未做為最高統帥,不過大將軍一旦掌兵權,往往又是最高統帥。

故而暫且可以這麼理解,相國(令尹),這是僅次於帝王的,毫無疑問;而上柱國、太尉、大司馬這三位是同一職位的不同稱呼;而大將軍、上將軍戰時最高統帥,往往由太尉、大司馬、上柱國來兼任。

這麼理解就可以很清楚的來推斷此時九江國下設的職位關係,朱建為相國,下面是上柱國,按理來說不應該再同時設立大司馬。

可從黥布列傳中可以看到,其下同時出現上柱國和大司馬,西楚也是,上柱國陳嬰,大司馬還是三個,即龍且、曹咎、周殷。

那麼咱們可以從領兵作戰的記錄,以及陳嬰和龍且、周殷的實際情況來判斷,陳嬰從項梁後幾乎沒有獨立與秦戰的記錄,而是一直陪著楚懷王,後來事項羽。

領兵在外的則是龍且、曹咎、周殷。

因此可推斷此時的上柱國應為加封之號,是個榮譽稱號,或者說是大司馬的加官。

按照物以稀為貴而言,西楚只有一個上柱國,但大司馬卻有三個,也可側面判斷,此時的上柱國略比大司馬尊貴,但不掌具體兵權。

在西楚,項羽對龍且的信任顯然超過陳嬰,但陳嬰按照現在話而言,又是老元勳,起事較早,乃一方勢力,不能不敬,故而依舊拜封上柱國。

按照將兵能力而言,龍且、周殷也是強於陳嬰的。

那麼可以推斷此時黥布麾下的上柱國和大司馬,應是比較信任大司馬,且大司馬將兵能力也不弱。

鑑於薄將軍從新安之後消失,他又經常與黥布打配合,故而推測這九江國的上柱國可能為薄將軍,並且被項羽封侯,實則是項羽來制衡和監視黥布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