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楚漢爭趙地 (第1/2頁)

加入書籤

小標題:楚漢爭趙地欲反包圍,陳平離廣武疾入滎陽

張耳說的很巧妙,不說北上收復失地,而是說願助韓信收趙地歸漢,是為漢王擴充套件疆土。

這樣說沒問題,張耳也認為劉邦一定會同意的,沒理由不同意,有人願為先鋒有啥不好。

不料劉邦卻開口道,“寡人與君乃王者,坐鎮後方即可,至於披堅執銳,自然諸將與勇士去殺伐,又何必親身犯險,吾與君漸漸老矣,上馬不能揮矛,下馬不能穩坐於風沙中,反而累及諸將分心照顧,何苦?”

這一句看似安慰的話說的張耳心驚肉跳,他知道這是劉邦不想讓自己去趙地,怕自己入趙地自立為王。

那麼韓信打下的趙地便成為水中月。

張耳繼續道,“耳本是國破家亡之人,幸得漢王收留,今耳願借漢將韓信之力,報仇雪恥,只為活捉陳餘,當面質問往日情分何在,為何滅吾國。此生能親眼所見仇者繩之以法,死亦足矣……”

張耳別的不提,單言要找陳餘算賬,滅國也就罷了,還非要趕盡殺絕,如果不是劉邦講義氣,沒有以真殺張耳換趙支援。

張耳句句真摯,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親眼見見這個冤家。

見張耳如此說,劉邦也不好再堅持,否則也不合本意,於是開口道,“既是君之私事,寡人也不便再橫加干涉,願張兄多加保重,戰場之上箭矢無眼,當心。”

見劉邦同意自己率兵前去,張耳心中一顆大石落下,此次會率三萬兵馬前去魏地與韓信回合,這是一次難得的雪恥機會。

如果錯過今天,恐怕今生再無此機會,故而張耳很緊張,即便劉邦提出一些比較苛刻的條件,也一定會答應。

只是令張耳沒想到的是劉邦沒有為難張耳,沒有提出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這讓張耳心中更加感激劉邦。

於是張耳內心激動的與劉邦一同走向前殿,那裡有專門討論的地方。

張耳進殿後,發現群臣諸將,凡是在滎陽的大多全在,連酈商和周勃也趕來。

和劉邦的一次簡單回話,張耳已經知道劉邦內心的想法,是要打趙地的,可會議的第一個議題就是打還是採取伐交。

伐交和普通的外交還是不太一樣,畢竟有一個伐字,走的不是和平外交,而是建立在武力基礎上,帶有一定的威脅性。

一派認為當以伐交上上策,不戰而屈人之兵,方是上上策,定魏地之後,可乘勝向東,陳兵井陘,威嚇趙王歇,挾其從漢即可。

另一派則堅持認為當派兵掃除北方的威脅,之前趙國叛漢,尚未表現歸楚,可發兵欲助魏,已經不再是中立。

一個不再是中立的趙國在河水之北,那時刻都會威脅到河水之南的滎陽戰線。

此時與楚打的焦灼,如果此時趁機攻入河內,那等於在背後立下一把劍,隨後會受到趙、楚夾擊的滅國之危。

趙必須要滅,而且還要儘快滅,不能打持久戰,最好一鼓作氣,迅疾滅趙,然後回兵滎陽。

討論到最後,張耳才知道劉邦的真是意圖,心中不禁冒冷氣,劉邦心中已有打算,但不會自己說出來。

劉邦要的是達成一致,要聽取更多的意見,不斷完善心中的計策,尤其在張良說出那一番分析後,劉邦這才下令命張耳、張蒼率兵前往助韓信。

張耳願以為此事就此敢結束,令張耳更加自嘆不如的是劉邦的佈局還不僅僅止步於此。

只聽劉邦對張蒼道,“要精挑三萬精銳,尤其要從郎中騎兵中選出兩千精騎,加入三萬精銳中,項羽曾以精騎飛馳電掣般敗我漢軍,漢同樣可以騎兵為制勝奇兵。”

聽聞兩千精騎,諸將震驚,無人不知騎兵多麼精貴,組建郎中騎兵花費的物資可比一般的步軍要多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