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6章 李家軍巧設壕溝困金兵 (第1/2頁)

加入書籤

濮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曾在此建都,因此有“帝都”之譽。夏朝時期,封昆吾氏為夏伯,建立昆吾國。春秋時**丘,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之陽而得名濮陽。

北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移治於德勝北城(治今陽縣城),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澶州曾納人京畿路,建為京師屏障——北輔,次年,升澶州為開德府。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軍射殺遼主將蕭撻覽,迫遼言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宜和二年(公元1120年)罷輔、郡。

公元1128年秋,金兵佔領開德府,複名澶州。金皇統四年(公元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縣、清豐縣。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範縣屬濮州、今臺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臺前境)入梁山。

李振,這位濮陽之地的心懷壯志者,對這片土地已縈繞於心多時。往昔,因自身羽翼未豐,那份渴望只能深埋心底,化作無聲的期盼,未敢輕舉妄動。而今,風雲變幻,好不容易由血汗換來的濮陽城,竟又面臨金軍虎視眈眈,意圖復奪之危局,這讓他如何能忍?

於是,李振毅然決然,傾其麾下精銳,誓要在這亂世中書寫一筆屬於自己的輝煌。他率軍而來,目的有二:一是要打通濮陽與浩蕩黃河之間的生命通道,讓這條古老的水脈成為自己的堅實後盾,既可保物資暢通無阻,又可添一重天然屏障;二是要向世人宣告,他李振,絕非池中之物,對於濮陽,他志在必得,不容有失。

除此而外,李振心中還暗自盤算著,要在世人面前好好炫耀一番自己那健碩的肌肉,好讓那些心懷不軌、覬覦他產業的魑魅魍魎們知曉,他的家業可不是那麼好惦記的。

雖然金軍白天被直升飛機轟炸了後損失有點大,但完顏旭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物,白天這點損失根本算不上什麼。

一名金軍將領步至帳前,躬身稟報道:“啟稟大元帥,濮陽之城,其東南西三面皆已落入我軍鐵蹄之下,圍得如鐵桶一般,確保城中之人難以從這三向突圍而出。”

完顏旭聞言,眉宇間掠過一抹疑惑,心中暗忖:四面城牆,何以獨留北面未合圍?

“那北面,緣何不一同圍之?”

那將領吞吞吐吐地答道:“我等確有心封鎖濮陽北門,奈何敵方手段非凡,擁著些奇形怪狀的鐵皮戰車,不斷噴射烈焰,往來衝突。未及一個時辰,我方已折損了數百勇士。”

完顏旭在軍帳中來回踱步,不一會他吩咐這個將領:“既然圍不上那就先這樣吧,不過你們得多派騎兵在那裡巡視,一旦發現有運送糧草軍械的隊伍,必須得給我攔在城外。”

儘管金人的軍備中尚未見那翱翔天際的鐵鳥之影,他們卻擁有機敏過人的斥候隊伍。不過半日光景,這些輕騎便已悄然摸清城內城外李家軍的底細,估摸著約有五萬之眾。反觀金軍,首波攻勢便集結了十數萬鐵騎,且後續援軍如潮,絡繹不絕,人數上竟是李家軍的數倍有餘。

次日晨曦初破,金軍率先向駐紮於城垣之外的三萬李家軍發起了凌厲攻勢。城內,李家軍倚仗堅不可摧的城牆,猶如銅牆鐵壁,令金軍望而生畏,攻城之戰無疑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硬仗。相比之下,城外的戰場便成了金軍眼中的軟肋。

他們深信,只需麾下那支驍勇善戰的騎兵部隊,以一記雷霆萬鈞的衝鋒,便能如鋒利之刃,穿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