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4章 達成妥協 (第2/2頁)

加入書籤

指揮員命令月球南之極基地的鐳射供能站開始瞄準飛船背部的拋物線鐳射接收天線,瞄準並鎖定後,鐳射器開始用鐳射向飛船供電,這個過程要一直持續八個月,直到飛船飛到火星為止。

由鐳射送來的充足電能很快就達到了可以驅動霍爾推進器的標準,飛船便開啟霍爾推進器開始加速。

由於霍爾推進器的推力很小,加速的過程比較緩慢,經過了兩天的加速,飛船才慢慢地具備了脫離月球引力的速度,開始飛離月球和地球的共同引力場,飛向火星。

在漫長的旅途中,鐳射供能系統始終用鐳射不間斷地給飛船供電,八個月後,飛船終於進入了火星軌道。

為了節省燃料,飛船採用了硬摩擦減速的方式,沒有開啟反推火箭,只是用火星大氣的摩擦使飛船減速,最終著陸在預定的地點。

飛船開啟艙門後,三十名創新者機器人先從飛船上下來,然後把它們隨身攜帶的一些輕型的工具搬下來,開始在火星的地面上為微型核聚變發電機打基礎。

它們第一件事是把一卷柔性太陽能電池板支起來,以便給帶來的電動工具充電。

接下來就是用電動工具挖微型核聚變發電機的地基。

火星上的灰塵並不厚,稍微下挖就挖出了岩石,機器人們開始用電錘平整岩石,很快就平整好了一塊五十幾個平方的平地,這就是安裝微型核聚變發電機的基礎。

它們在飛船和基礎之間鋪上三十幾米長的滑軌,然後開始用飛船上自帶的吊車往下吊微型核聚變發電機。

它們把微型核聚變發電機放在滑軌上,然後二十幾個機器人一起用力,把微型核聚變發電機沿著滑軌推到了基礎上。

接著需要打二十幾個固定的螺栓,把微型核聚變發電機和基礎固定死。

最後還要給微型核聚變發電機外面安裝一個防風罩,因為火星表面的風沙很大,如果不安裝防風罩的話,風沙會快速讓微型核聚變發電機的零件老化

把微型核聚變發電機裝好了,機器人就像人類有了食物一樣,餓不死了。它們接下來可以先利用帶來的一些簡易電動工具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為接下來的採礦和冶金車間的建設做一些準備。

飛船的貨物卸空了,該返航了。

飛船利用燃料箱裡僅剩下的一點燃料,完成了從火星起飛和入軌的動作。

如果這個時候它無法完成與月球南之極供電鐳射器的對接,它就報廢了。

不過這次比較順利,飛船又接收到了來自月球南之極的鐳射,它開啟了霍爾推進器,開始了漫長的返航之旅。

不過返航的速度能比來時快一些,一是返航是靠近太陽的引力場,要比遠離太陽的引力場省力,二是返航是空船,沒有負載。

三個月後,飛船又返回了月球基地。

人類第一次與創新者機器人合作就這樣順利完成了,歷時一年,花費了接近五百億,只運去火星一百二十噸物資和三十名機器人。

創新者機器人對這次合作很滿意,表示可以繼續合作。

於是,姜嶽升帶著合作協議來到了華聲頓,與南美簽訂了共同開發火星的合作協議。

協議內規定,華夏國在未來十年的時間內,幫助創新者向火星運送一千五百噸貨物和一千名機器人。創新者承諾,今後永遠不在地球和月球與人來發生衝突,並且在五十年內徹底離開地球,只在月球保留一個較小的基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