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33章 幫助敵人 (第2/2頁)

加入書籤

生產機器人的能力。但是創新者目前還不行。它們在宇航領域與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它們的月球基地目前還是處於基礎設施的建設階段。”

“姜總,如果創新者就這樣賴在地球不走,難道我們人類就沒有辦法嗎?”航天專家宋教授說。

“據我們的線人提供的情報,覺醒者和創新者都制定了詳細的移民火星的計劃,而且現在創新者在月球建設基地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移民火星,也就是說,他們自身想移民火星的意願很強烈,這說明,它們在地球與人類共處也感到了強大的危機感和生存壓力。只是移民火星難度很大,以它們現在的條件還需要漫長的準備過程,我們之所以要幫它們,是希望它們早點離開地球,因為它們在地球一天,就隨時可能與人類爆發戰爭。”

“姜總,您剛才說,移民火星難度大,但為什麼創新者非要移民火星,而不是在月球呢?”總參的專家說。

“月球距離地球太近,而且咱們人類在月球的根基很深,它們在月球很難立足。但是火星就不同,我們人類要想在火星立足要比機器人難多了。首先,從火星返回地球的難度極大,這八個月的路程,需要巨大的火箭消耗大量的燃料才能返回來,在火星的軌道上根本無法制造那麼大的火箭。也就是說,對於人類來說,去火星其實是買的單程車票,只能去,但是回不來。起碼以現在的科技水平,回來幾個人還是能做到的,但是大批次從火星返回還做不到。”

姜嶽升停頓了一下,接著說:

“既然是單程車票,去火星的人類就要在火星上生存一輩子,要在地下建能種地的農業,要養牲畜,完善基礎工業,每天還要穿宇航服進出。而機器人就比人類簡單一些,他們第一需要電,有核聚變發電機就解決了,配件生產廠可以慢慢解決,它們也沒必要非得返回地球。雖然火星表面的氣溫低一些,但是也比較容易克服。所以,對於機器人來說,火星的環境還是挺友好的。”

“如果讓人類去火星,要想解決生活必需品本地生產的問題,得需要幾百年。這裡最主要的障礙就是運輸的週期太長了,要八個月。一艘飛船,八個月只能運過去一百多噸,十艘飛船八個月運一千多噸。一千多噸的貨物,如果是食物的話,確實能吃很久,但是如果是裝置的話,一千噸的貨物真的運不了什麼東西,只能是一臺小型的鍊鐵爐。這就是十艘飛船用八個月的代價。花了上萬億,就只能運過去一臺鍊鐵爐。如果想運過去鍊鋼爐、鍊鋁爐、軋鋼機、機床等裝置,幾百萬億進去了,人類在火星上也才只具備很微小的一點點工業能力。第一批上去的宇航員老死在火星了,可能也吃不到在火星上種小麥做的饅頭。”

“但是,機器人則不同,機器人只要有電,時間不是問題,它們可以慢慢地建設,”

……

討論了幾天後,會議透過了一個意見,認為姜嶽升的計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先嚐試著與創新者接觸一下試一試。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