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83章 與農業相關 (第2/3頁)

加入書籤

耕牛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是極為珍貴的。

因而。

有很多自耕農根本用不起,只能用人力挖田翻地。

“耕牛下鄉”,就是由朝廷提供耕牛。

百姓可以到大周錢莊貸款購買,也可以租用。

緩解當下有的百姓沒耕牛的狀況。

等過上幾年。

家家戶戶應該都能夠擁有耕牛了。

糧食生產效率將得到很大程度地提升。

與此同時。

用於灌溉的筒車被廣泛應用起來。

解決了把低處的水引到高處灌溉的問題。

……

冶鑄作坊的軸承生產進入量產階段。

軸承作為一種商品,開始被商隊、行商販賣到全國各地。

有了軸承,手推獨輪車也能逐漸推廣開來。

對於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農業生產來說,無疑是一大助力。

而且。

小皇帝還讓冶鑄作坊鑄造了一種腳踏式齒輪傳動裝置。

他要把後世農村所用的腳踏式脫穀機打造出來。

這種打穀機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套齒輪傳動帶動滾筒快速旋轉。

比起人工甩打脫粒,省時又省力。

有了好鋼。

鑄造出質量過硬的齒輪,完全沒有問題。

宇文衍把繪製好的圖紙交給作坊鐵製用品鑄造小組,讓他們試著去做。

弄出來後,再讓工部派幾個木匠配合。

把脫穀機的木製框架打造出來,裝配上齒輪傳動裝置。

一臺腳踏式脫穀機就大功告成了。

不過。

新事物的誕生肯定要經歷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

有了小皇帝指定的明確目標,又沒有技術壁壘限制的前提下。

一臺小小脫穀機肯定能夠打造出來。

春播前。

大量的荒地、灘塗被開墾成良田,保守估計有去年的兩三倍之多。

除了先進農具的廣泛應用。

朝廷下詔釋放私奴,自耕農大量增加也是助力之一。

棉花試種成功後。

裴矩又從西域收購的大量棉花種子,已經陸續抵達京城。

這些種子會分發給京城到洛陽一帶的百姓種植。

棉花雖然取代不了絲綢,但卻可以逐步替代麻。

麻就可以用來製作麻袋,麻繩這些日用品。

麻布衣服不論是舒適度,還是保暖性,都不是很好。

它唯一的優點就是便宜。

這也是為什麼窮苦百姓,大多都是穿粗麻布衣物。

除了棉花種子。

宇文衍想要的西瓜種子也被裴矩找到了。

西瓜在西域地區已經有種植,只不過叫的名字有所不同。

西瓜性寒、味甘、解暑。

因而,當下稱之為“寒瓜”。

為了找到西瓜種子,小皇帝特地畫了一幅彩色水墨畫。

一塊瓜田,綠油油的藤縵,黃色的花,青綠色的瓜。

還有切開後的樣子,每一個細節都描畫得清清楚楚。

這麼一幅寫實的彩色水墨畫。

只要見過西瓜的人,一眼就能認出來。

宇文衍把種子交給農學館的賈仲明,讓其找一些沙地試種。

他也不知道關中平原的氣候能不能種植,只能試試看。

一旦能夠生長的話,等到炎炎夏日,就能吃到冰鎮的西瓜了。

或是榨上一杯冰涼的新鮮西瓜汁。

香甜可口,冰冰爽爽,喝上一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