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雞蛋理論 (第1/3頁)
“我有個問題,當年孔文舉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罐中,出則離矣。你是如何看法的?”一個學子問道,孔文舉這番話引起了當時的議論,到現在沒有定論。
張任點了點頭:“這問題很好!這也是人生認知的過程,孔文舉說的話乃大逆不道的話,如果我是孟德兄依然殺無赦,誠然,父母男歡女愛也不知道哪次生出孩子,但為人父母沒有拋棄孩子,如果不要的話,可以喝墮胎的藥水,或者生出來將孩子拋棄,但凡將孩子含辛茹苦的帶大,供孩子唸書,這就是父母之恩,受人滴水之恩尚且當湧泉相報,何況父母十幾年來的養育之恩,被孔文舉說的一無是處,無視父母之恩於天地有何意義?狼崽長大後,出去覓食,就沒有反哺父母,大多畜生都是這樣,無視父母之恩與畜生何異?這種人就算讀了再多的書也是出來害人的,小人之害,僅僅身邊幾人而已,君子為害小則數縣,大則天下蒼生,比如紂王愛妲己,天下大亂,為害天下蒼生,有如張角,霍亂蒼生,孔文舉為孔子十九代孫,為北海相,當為天下表率,這容易帶壞天下其他學子,還有百姓,為害天下,不殺不以正天下!哪怕僅僅這句話也足以死罪了!最可笑的是很多文人還一個勁讚揚孔文舉,就算孔文舉還活著,一個無視十幾年父母之恩的人,還會在乎他們這點恩情?”
“那好,如果親生父母將孩子拋下,養父母將孩子帶大,長大後,親生父母找到孩子,親生父母重要還是養父母重要?”
“親孃不如養娘大!”
“那親生父母就不要了嗎?”
“我不是說,親生父母不要,或者不重要,我個人認為,沒有親生父母,那麼孩子連在世間的資格都沒有,雖然幼時拋棄,但那時候父母總有父母的原因,沒有父母會真心捨得放棄孩子的,所以親生父母還是要的,只是如果一定要兩者抉擇一個,那當然是將自己含辛茹苦帶大的養父母,這就是親孃不如養娘大的道理,畢竟是養父母將自己養大,這恩情大於天!”
這個太學學子站起來朝張任一禮:“謝尊駕解除我的疑惑!”
“我們繼續剛才討論了行動上的人生,現在我們說說更為重要的認知世界,人的每一天都是認知這個世界,有的時候是一點一滴,有的時候會聽到某個長輩的話,或者遇上一件事,恍然大悟,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就是說,千里路上積累的一點一滴比讀萬卷書更重要,認知世界更多,對於這個世界,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看法,不會是一模一樣的,這種認知是不同的,這種學到的知識,叫見識,而書卷之中,那叫學識,每個人的知識一般來自於兩部分,老師和書本所教的學識和身邊點點滴滴聽到的,看到的見識。”
“我的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然我們走入百姓中,親力親為,感受世界,認知世界,人經過漫長的二三十年,一點一滴的積累,慢慢的成長起來,到了三十歲左右,心裡也慢慢成熟了,這就是我老師跟我說的心智,心智成熟,這天下天才很多,比如十二歲為相的甘羅,七歲為孔子師的項橐,但是他們長大後呢?大多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為何?小時候太高,恃才傲物,容易得罪人,怎麼死都沒人知道,或者是小時候太傲,只知道顯擺,後來被人居上,不只是現在,未來還有大把大把的天才這樣墜落,只有保持心性,腳踏實地的前進,才能保持之前的優勢,經歷風雨才能見彩虹,心智才能慢慢成熟,當然三十歲是一般人的心智成熟的時候,有些人更晚,有些人很早,諸位知道我是武將出身,縱看古今,除了冠軍侯,名將大多都是三十歲後成名,當年秦國司馬錯、白起、王翦、蒙恬等,趙國趙奢、李牧、廉頗等,還有吳起、樂毅、田單、匡章,大漢韓信、周亞夫、衛青等人都是三十歲之後成名的,人過了三十歲心智成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