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9章 想吃油條豆漿 (第2/3頁)

加入書籤

懵逼的死樣,顯然沒有聽說過餃子。

宇文衍只好把餃子如何做的大概說了一下。

“陛下說的是餛飩吧!”

餛飩?

小皇帝這才想起來,餃子一開始並不稱作餃子。

據說,餃子是東漢神醫張仲景為了治療百姓凍瘡所創。

原名“嬌耳”,又稱“月牙餛飩”。

宋朝時稱“角兒”,元朝又叫“偏食”。

一開始時。

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而不是撈出來幹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

到了唐朝,才有了把餃子煮熟撈出來放盤裡的吃法。

明朝以後。

有了“餃兒”、“餃子”的稱呼,做法、吃法也幾乎和後世一般無二了。

其實。

後世的“水餃”就是餃子最開始時的吃法,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這樣的小料。

南北朝時,餃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可見。

餃子在這個時期已經是相當普遍了,只不過僅有“水餃”這一種吃法而已。

“那或許便是你說的餛飩吧!”

“對了,易愛卿,朕看光祿寺能做出豆腐了,那平時怎麼不見喝豆漿呢?”

豆腐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了,據說是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所創。

小皇帝倒是吃過幾次豆腐了,但卻還沒喝過豆漿。

“陛下,豆漿不是用來做豆腐麼?”

聽到易太仲這樣回答,看來豆漿還沒當作一種飲品。

豆漿都沒普及,那油條就更不用說了。

宇文衍把油條的做法以及做好後的樣子描述了一遍,易太仲表示沒見過這種油炸的吃食。

很多人認為,油條起源南宋。

說是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透過炸制一種“油炸檜”的食物來表達憤怒。

被看作是油條的起源。

其實,油條遠遠早於宋朝。

具體時期已不得考證,但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就描述了油條形狀及製作過程:

纖手搓來玉數尋

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意無輕重

壓匾佳人纏臂金

由此可見,油條極有可能是隋唐時期出現的。

“易愛卿,明兒按朕所述試一下炸油條,若是成功了,那便再做些豆漿,加飴糖……”

“再把你所說的餛飩用水煮熟撈起裝盤,不用湯水,用醋加少許醬油配個蘸料送來便可。”

飴糖便是麥芽糖。

早在西周時,華夏先人就掌握了熬製方法,在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

宇文衍既想吃豆漿油條,也想吃餃子蘸醋。

並不是他有多喜歡,而是想找回一絲靈魂記憶中熟悉的感覺。

“好的,陛下,臣一定把這油條做出來。”

易太仲像是領了一個極為重大的任務,信誓旦旦地保證一定做好。

晚膳後。

小皇后和宇文衍閒聊了一會便先行返回寢宮。

小皇帝去了議事殿。

這裡是他接見朝臣,議事辦公的地方。

王軌、樂運、顏之儀三人教授儒學經典也是在這裡。

“郯國公,恭喜啊,聽說貴府的番邦小娘子肚皮有動靜了?”

當初他和樂運,顏之儀從第一批女奴裡每人挑了三個。

今天還是墨言說起,他才知道,王軌府中的三個小娘子全都有了身孕。

王軌滿面紅光,臉上佈滿了幸福又驕傲地神情,還有意無意地掃了樂運和顏之儀一眼。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