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章 利用空間鍛造武器,也是沒誰了! (第1/2頁)

加入書籤

這麼一回憶,好像有一種冶煉鋼鐵方法更加簡單高效,叫灌鋼法。

就是把生鐵和熟鐵按照一定比例把熟鐵放在容器內,讓融化的生鐵水淹沒熟鐵。

熟鐵熔點低缺碳元素,熔化後中和了生鐵水多餘的碳元素,整體就化為鋼。

李煜把這個方法說出來,讓孟剛覺得好像是這麼回事。

熟鐵軟是因為含碳量比較低,所以需要數十次在碳內燒製鍛打才能形成鋼。

而生鐵因為內部碳量多,硬是硬,但是過於脆不能鍛打成鋼。

一個缺少碳,一個碳多,兩者結合那不就是互補嗎?只要試驗出合適比例,那麼就算精鋼也能批次生產呀。

“聖上,您不愧是上天的化身,居然能夠想出此等量產鋼材之法。”

他是有理由激動的,畢竟同樣一百斤鐵礦石,炒鋼最後只能出30斤熟鐵,15斤鋼還大機率是下等鋼。

但是灌鋼法的話,就能得到至少三十斤鋼,如果合適的比例熟鐵越少那得到的鋼越多。

甚至合適配比之後能次次都是上等精鋼。

想不如說,說不如做,激動的孟剛直接就請示一番,立馬開搞。

最後試驗卻沒成功,或者說成功了一點。

因為只有融合了熟鐵那一部分才成了鋼,這說明沒有充分融合在一起。

“應該是溫度原因,生鐵之前只是半溶液,並沒有達到鐵水的標準,使其融化生鐵後兩者沒有完全融合。”

李煜按照自己那一點化學知識說道。

“可是主公,這已經是我們所能弄出的最高溫度了!”

孟剛一臉焦急和煩惱,明知道有能提升鋼鐵的辦法卻弄不成,難受。

李煜想了下來時附近有一些露天煤,就想著用其鍊鋼。

“不行的主公,煤的熱度確實比木炭高,但是煤容易堵住通道,且煉出來的生鐵太過於脆。”

雖說漢朝時已有用煤冶煉,但更多是鍛造時使用。

“那就把煤做成焦炭,也就是把煤和木一樣脫水化為炭試試。”

李煜記得就算後世鍊鋼焦炭就是主要能源,至於焦炭那就是煤的碳化物。

得到李煜的提示,立即從鍛造所取出一些煤來進行碳化,隨後用焦炭做燃料。

果然隨著燃燒生鐵很快就化為鐵水,順著通道流向裝著熟鐵的容器。

“成了!成了!是鋼!”

“如此燃料,如此方法,主公果然是上天的化身。”

一群工匠看著成型的鋼材,高興的說著。

“主公,是下等鋼,不過屬下相信很快就能實驗出精鋼的比例,到時候我軍武器將會無人能敵。”

孟剛對著李煜拍著胸脯保證,畢竟有了此等鑑別之法,要是還不能穩定批次弄出精鋼,他就太無用了。

按照東漢的鋼鐵等級,從低到高排列如下:首先是生鐵(灰口)、精鐵、接著百鍛鋼(下等鋼)、中等鋼、精鋼、鑌鐵以及最為珍貴的隕鐵。

在三國時期,鑌鐵的製作工藝尤為獨特,它是由精鋼及前面的幾種鋼鐵,經過精細的融合、摺疊和鍛打而成。

這一過程不僅需要高超的技藝,更是對材料的嚴格挑選與巧妙組合,因此鑌鐵在當時的兵器製造中顯得尤為珍貴。

而隕鐵,則是更為稀有的存在。

它是太空墜落的鐵隕石在大氣層中以極快的速度穿越,經過燃燒後形成的。

尋找一塊可以用於製作兵器的鐵隕石,本身便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因此,隕鐵的發現顯得尤為難得和珍稀。

但恰逢其會,之前為了搜尋鐵礦石而付出的辛勤努力的隊伍,竟然發現了一塊重達百斤的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