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1章 短暫的南明 (第2/3頁)

加入書籤

統地位,與隆武帝之間產生矛盾,雙方相互消耗,使得南明政權內部陷入分裂狀態。到了1646年9月29日,隆武帝朱聿鍵無視群臣勸阻,親自率領數千士兵出征,但此時鄭芝龍早已暗中投降清軍,使得清軍得以長驅直入,直逼福建。

隆武帝在逃跑途中被清軍所殺,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芝龍投降清朝之後,他的兒子鄭成功選擇退守金門,並堅決拒絕投降清朝。此後,鄭成功開始在沿海地區廣泛招募士兵、收集失散的部隊並募集兵力。

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明神宗朱翊鈞的孫子朱由榔被擁立為皇帝,即永曆帝。永曆政權正式建立。同年,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廣州被擁立為皇帝,建立了紹武政權。然而,這個政權僅存在了短短四十餘天,便與永曆政權相互攻擊和征伐。此時,清軍趁虛而入,攻佔了廣州,朱聿鐭最終選擇自殺,紹武政權宣告滅亡。

1647年,大西政權的領袖張獻忠因為部下的叛變而遭受重創,導致清軍攻破了他的大本營。張獻忠身受重傷,最終不幸離世。張獻忠死後,大西政權的將領孫可望等人率領軍隊南下,並與永曆帝聯手共同抵抗清朝。同年,桂王朱常瀛向各路大軍表達了不願意偏安一隅的決心,他開始積極準備收復失地。

僅僅半年時間,福建多地就被成功收復,清朝在福建的統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然而,就在明朝復興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南明朝廷內部的爭鬥再次爆發。一些人企圖架空朱一海,以獲取實際權力。他們排斥異己、殘害忠良、擅自殺害大臣,導致魯堅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幅下降。之前攻佔的地區又被清軍奪回。

1651年,清軍攻破舟山,魯王朱以海逃往金門,並被迫取消了建國的名號。最終,他在金門病逝。1652年春天,清軍大規模進攻貴州和川南。李定國發起反擊,率領八萬大軍出征廣西,攻克桂林,繼而攻入湖南和廣東。清廷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殺。隨後,李定國又在杭州擊敗了清朝王爺尼堪,這場戰役被稱為“兩撅明王”。

兩撅明王天下震動,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孫可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爆發了。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的功勞和地位,陰謀策劃殺害他。雙方開始不斷互相攻擊,戰爭一觸即發。

1657年,孫可望親自率領10萬大軍,向李定國的3萬人發起進攻。但是,由於許多將領不願意參與內戰,紛紛倒戈相向,孫可望的10萬大軍瞬間崩潰。這場內戰讓抗清力量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1658年,孫可望叛變投降清朝,清軍趁機佔領了貴州和廣西。這使得明朝的形勢變得更加危急。

1659年,清軍分三路南下,永曆帝在十二月被迫逃往緬甸。明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

而在另一邊,鄭成功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曾先後進行了三次北伐,但都遭到了清軍的重創。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抵抗,希望能夠恢復明朝的統治。

鄭成功決定攻下臺灣, 3月23日 ,鄭成功親率大軍, 從金門攻打臺灣的荷蘭侵略者。 鄭成功採取正面進攻加圍困封鎖的策略, 繼沉了戰艦科克倫號 ,捕獲小艇三艘 ,戰敗的荷蘭軍開始倉皇逃跑 。在被圍困近九個月後,荷蘭殖民者因彈盡糧絕、大勢已去,不得不選擇投降。雙方代表簽訂《鄭和協議》,鄭成功終於如願以償地收復了臺灣。

收復臺灣後,鄭成功將其視為抗清的一個長久基地,希望能夠以此為據點,繼續與清朝對抗。為了實現反清復明的心願,他開始傾盡全力著手各方面的建設,包括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等,致力於把臺灣打造成一個繁榮的地方。

然而,命運無常,鄭成功在臺灣僅僅待了一年便與世長辭。他的離去給鄭氏家族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也讓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