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7章 勤政忠誠系社稷,方岳貢淡泊銘君心 (第3/4頁)

加入書籤

間,龍椅上的身影已非昨日之貌。他依舊保持著那份令人難以親近的清冷,但那份曾經的猶豫不決,卻如同晨霧般被初陽驅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不容任何質疑的堅定與果敢。

尤其是對待楊嗣昌一事的處理,更是彰顯了他對治國理政的獨到見解與深邃思考,每一決策皆透露出深思熟慮後的決絕與魄力。

這不僅僅是對一位臣子的裁決,更是向天下宣告,大明的新篇章已悄然開啟。

群臣間,雖仍存議論紛紛,卻再無人敢輕易諫言,那份曾經的激昂與鋒芒,在皇帝那不容置疑的目光下,漸漸歸於沉寂。

朱由檢輕輕吐出一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輕鬆,他知道,這場關於權力與意志的較量,自己已悄然勝出,一切紛爭與疑雲,皆已塵埃落定。

方才的朝堂,仿若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些看似忠誠的諫言背後,實則暗流湧動,隱隱透露出逼宮的鋒芒。

然而,這一切都在他堅定不移的決策面前,化作了虛無。

朱由檢深知,真正的帝王,不僅需有仁心,更需有鐵腕,方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局中,穩坐釣魚臺,引領大明走向新的輝煌。

若非憶及那棵歪脖子樹,以及未來數十年華夏大地的生靈塗炭,即便是他,恐怕也難以承受此等壓力。

切不可小覷明朝諸文官,若將其逼至絕境,那朱由檢必將淪為孤家寡人。

殺?豈能殺盡?況且其中不乏全心全意為大明者,即便這些人劣跡斑斑,亦有其可用之處。

此內憂外患、瀕臨崩潰之大明,切不可如洪武與永樂那般意氣用事,單靠血腥手段實難成事。

治國猶如烹飪小魚,有些事即便迫在眉睫,亦不可急於求成。

大明身患一疾,乃是潛藏二百年之久,日積月累而成之慢性病症。

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大明的脈絡裡,慢性疾患悄然累積,終至一朝爆發,而農民起義的烽火與滿清鐵騎的叩關,不過是這場沉痾宿疾中最為刺眼的急症罷了。

崇禎帝,這位末代天子的身影,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格外倉促與無奈,他急於用一劑劑猛藥,妄圖強行壓制那洶湧澎湃的亂象,卻如同醫者不慎,僅以針石對付肺結核之症,忽視了病根之深,肺臟之損,即便暫時堵住了穿孔的急痛,又怎能挽救那日益衰竭的生命之源?

大明,這艘古老的航船,亟需的並非急功近利的修補,而是一場深入骨髓、觸及靈魂的全面革新。

它需要的,是刮骨療毒的勇氣,是抽絲剝繭的智慧,唯有如此,方能脫胎換骨,重煥生機。

然而,眼前最為緊迫的,是那近在咫尺的威脅——建奴的虎狼之師,皇太極與多爾袞,正以勝利者的姿態,在京城之外冷眼旁觀,不急不緩,彷彿一切盡在掌握,只待朱由檢那求和的橄欖枝。

此刻的他們,尚未披上後來那不可一世的戰袍,正是大明反擊的最佳時機。

歷史的長卷中,不乏以弱勝強、轉危為安的輝煌篇章,大明與建奴的較量,勝負之數,非唯兵力強弱,更在於君心之智,用人之明。

若能慧眼識珠,廣開才路,集舉國之力,未必不能扭轉乾坤,重振河山。

故而,值此國家生死存亡之關鍵時刻,每一絲智慧,每一分勇氣,皆彌足珍貴。大明,已然立於歷史之十字街頭,期盼著那位足以引領其穿越迷霧,重煥光明之英雄。

只嘆明末朝堂黨爭不息,皇帝亦一代比一代荒誕,致對外戰事每於關鍵時刻功敗垂成。

實則即便攻入關內,皇太極亦無與大明決戰之勝算。

而大明彼時之朝堂內外,對建奴人亦未達恐懼之境,至少未到聞之色變之程度。

此時之議和派,亦非因怯戰而議和,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