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定不負陛下所託,為大明開創新局 (第5/6頁)
也。”
他的話語中透露出真誠與感激,彷彿兩人之間早已超越了君臣之禮,而是知音難覓的友人。正如《論語》所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刻,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像是心靈的契合,而非身份的尊卑。
此番重逢,徐霞客的態度明顯多了幾分謹慎與拘謹,昔日的那份灑脫與不羈似乎被一層無形的紗幔輕輕覆蓋。
兩人落座,茶煙嫋嫋間,話題雖啟,卻多了幾分微妙與距離,再不復初次相見時的暢所欲言、心無掛礙。
朱由檢暗自思量,徐霞客之所以能識破自己身份,或許是因為那份潛藏於細微之處的帝王之氣,又或是自己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言行舉止,早已洩露了天機。
然而,此刻的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在這樣的情境下,繼續與這位博學多才、心懷天下的旅者,共話風雨,同謀天下大計。
於是,他輕啜一口香茗,以更加平和而深邃的目光望向徐霞客,試圖在這份微妙的氛圍中,尋找那份能夠再次拉近彼此距離的契機。
“陛下,微臣斗膽,敢問陛下此番駕臨,莫非有要事相詢?”朱由檢的話語溫文爾雅,卻難掩其帝王之尊,他緩緩道出,目光中閃爍著誠摯與期待。
徐霞客,這位遊歷四海的奇人,即便洞悉了眼前人非凡的身份,依舊保持著那份超然物外的淡然,拱手答道:“陛下但有差遣,老朽雖不才,亦願肝腦塗地,以報聖恩。
然則,若涉朝堂紛爭,老朽恐力有不逮,萬難從命。”
朱由檢聞言,心中對徐霞客的高風亮節更添幾分敬意,他微微一笑,那笑容裡藏著幾分不易察覺的苦澀與無奈:“徐老先生多慮了,朕所求非為功名爵祿,實為心中之惑,欲求老先生一解。”
“哦?指點迷津?”徐霞客聞言,眉頭微蹙,眼中閃過一絲疑惑,顯然對這突如其來的請求感到意外。
他環視四周,彷彿試圖從周遭的靜謐中尋找答案的線索,卻終究歸於一片茫然:“陛下之言,實令老朽困惑。這紫禁城中,六部九卿,皆是治國良才,何須老朽這山野匹夫來指點迷津?”
朱由檢輕輕搖頭,語氣中透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世間之事,非皆能以常理度之。朕之心事,關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實非朝堂所能盡解。
故而,特來求教於老先生,望老先生能以遊歷四海之廣博見聞,為朕撥雲見日,指點一二。”
此言一出,空氣彷彿凝固,兩人之間瀰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與期待。
徐霞客沉吟片刻,終是點了點頭,那份超然之中,多了一份對天下蒼生的深切關懷:“既是如此,老朽願聞其詳,雖不敢言必能解陛下之憂,但定當竭盡所能,共謀良策。”
朱由檢的聲音,帶著幾分沉痛與急切,穿透了殿內的每一寸空氣,彷彿連空氣中都瀰漫著一股山雨欲來的緊迫感。
“大明,這艘古老的航船,此刻正搖曳於風雨飄搖之中,唯有一線生機,繫於老先生您一身。”
他的話語,如同暗夜中的燈火,雖微弱卻堅定。
徐霞客聞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莫名的波瀾,他未曾料想,自己半生遊歷山河,竟能與國家興亡緊密相連。那雙閱盡千山的眼眸中,閃過一抹驚異與不解,隨即被一股莫名的使命感所取代。
“陛下言重了,老朽一介布衣,何德何能,能擔此重任?”徐霞客謙遜道,但語氣中已難掩激動之情。
“老先生此言差矣,”朱由檢上前一步,目光如炬,“您足跡遍佈大明疆域,對山川地理之熟悉,無人能出其右。尤其是您對礦物的獨到見解,更是無人能及。大明製造之困,根源在於資源未能善用,煤礦尤甚。普天之下,唯老先生能慧眼識珠,為我大明指明富礦所在,此乃救國於危難之關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