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多爾袞獻權表忠誠,自請嚴罰振軍心 (第4/6頁)
多爾袞,那位本應負荊請罪的勇士,卻遲遲未現其影,讓皇太極的心湖泛起了層層不安的漣漪。
這份遲來的靜默,不僅是對戰局的沉默反思,更像是一柄無形的利劍,悄無聲息地懸於大殿之上,讓每一縷空氣都透著難以言喻的壓抑。
多爾袞,這個名字,如同他征戰沙場的身影一般,深深烙印在皇太極的心底,成為一道既驕傲又隱痛的疤痕。
他既是帝國鋒利的劍刃,也是難以駕馭的烈馬,其英勇與不羈,讓皇太極在駕馭時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慎,便傷及自身,更動搖國本。
“良藥苦口利於病”,面對多爾袞的失利,皇太極決定召集朝堂之上的智慧之光,共商對策。
然而,大殿之內,卻是一片出人意料的沉寂。群臣面面相覷,眼中閃爍的是困惑與無助,彷彿連空氣都凝固了,無人能解開這戰局背後的重重迷霧,更無人能預見未來之路的坎坷與光明。
“不畏浮雲遮望眼”,這份無言的尷尬,如同深秋夜晚的寒風,悄然侵入每個人的骨髓,讓人不寒而慄。
皇太極深知,此時的他,不僅需面對外部的威脅,更要安撫內部的動盪,凝聚起國家的力量,以應對未知的挑戰。
“獨樂山中獨落梅”,多爾袞的缺席,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問號,懸於天際,引人深思,也催人奮進。
於是,皇太極的眼中閃過一抹堅定之色,他明白,唯有自己成為那道最堅實的防線,方能引領大清走過這段風雨飄搖的歲月。
而他與多爾袞之間,那複雜而微妙的兄弟情誼,也將在這一場場風雨的洗禮中,經受更加嚴峻的考驗。
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裡,崇禎帝以奇兵之姿,鑄就了戰場上的不朽傳奇,其騎兵如龍,風馳電掣,令敵膽寒。
“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名驍勇武將,聲如洪鐘,率先打破了營帳內的沉靜,眼中閃爍著不滅的戰意。
“大汗,此番鏖戰,我軍雖勝猶疲,亟需休養生息,以待天時地利人和,再與崇禎那小兒一較高下,誓要將其徹底擊潰。”
“臣附議,崇禎之所以能暫得喘息,全賴其騎兵之利。然,兵法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若我軍精心籌備,捲土重來,必能讓崇禎之軍,如秋風掃落葉般,潰不成軍。”另一謀士,言辭間透露出對勝利的堅定信念。
“非也,諸位言之有理,卻未及要害。山海關,乃大明之咽喉,得之則天下震動,失之則門戶大開。
臣以為,我軍應傾巢而出,集精銳之師,誓要一舉攻克山海關,讓大明江山,在鐵蹄之下顫抖。”
又一位將領挺身而出,其言激昂,彷彿已預見那山河變色的一刻。
帳內議論紛紛,眾說紛紜,每一句都蘊含著對勝利的渴望與對戰略的深思熟慮。
然而,在這紛擾之中,卻也透露出一個不爭的事實——崇禎雖國力式微,但大明之將,猶存虎狼之心;其地,仍固若金湯,非一朝一夕可撼動。
於是,這場關於未來的籌劃,在夜幕的掩護下,悄然鋪展。
每一顆心,都燃燒著不滅的火焰,誓要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書寫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而崇禎與大明,則如同風雨中的孤舟,雖搖搖欲墜,卻仍頑強地抵抗著命運的巨浪,等待著轉機的到來。
皇太極心中自有一番籌謀,那份深沉與睿智,在他輕描淡寫的言辭間悄然流淌。
“爾等切莫輕言浮躁,”他緩緩抬手,制止了周遭的議論紛紛,聲音沉穩而有力,“當前之要務,乃在於提振我軍士氣,使之如磐石般堅不可摧。
至於那崇禎之城,攻伐之策,自有其時,勿需急於一時。”
他的眼神穿透營帳的昏暗,彷彿已洞悉未來戰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