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68章 天子殺伐果斷本性,防身立命斷不可忘 (第1/4頁)

加入書籤

在那遙遠的邊陲之地,一封密函如同穿越千山萬水的信鴿,悄然降臨於吳三桂案頭,其上硃紅印記,赫然是崇禎皇帝朱由檢的御筆,字裡行間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與急迫。這突如其來的召令,讓吳三桂心中不禁泛起層層漣漪,疑惑與不解交織成網,卻也深知皇命難違。

他未敢有絲毫耽擱,即刻下令整頓兵馬,鐵騎轟鳴,塵土飛揚,一支精銳之師在吳三桂的率領下,如同離弦之箭,直指京師。這一路,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靈上對未知使命的深刻思量。

朱由檢,這位穿越而來的帝王,與吳三桂的首次會面,彷彿歷史長河中兩顆星辰的交匯,預示著不凡的篇章即將開啟。吳三桂,這位沙場宿將,其軍事才能猶如璀璨星光,照亮了大明末年的黑暗天空。

召他回京,非為其他,正是為了那迫在眉睫的危機——張獻忠的叛亂如同野火燎原,不可小覷。朱由檢深知,單憑楊嗣昌與左良玉兩位將領,難以遏制這股叛軍之潮,二者之間的微妙矛盾,更可能成為張獻忠的突破口。歷史的車輪,似乎正沿著既定的軌跡緩緩前行,但朱由檢誓要改寫這既定的命運。

於是,他寄希望於吳三桂,這位既能征善戰,又深諳兵法之道的將領。圍剿張獻忠,不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是對大明帝國命運的一次重大轉折。吳三桂領命之後,心中暗自發誓,定要以雷霆萬鈞之勢,將叛軍一舉擊潰,不負皇恩,更不負這亂世之中,蒼生對於安寧的渴望。

如此,一場關乎國運興衰的戰役,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悄然拉開了序幕,歷史的車輪,也因這位穿越而來的帝王與邊關猛將的聯手,而悄然轉向了一個未知卻充滿希望的方向。

在那風雲變幻的時代,最為精妙的一著棋,莫過於讓吳三桂親自掛帥,率鐵騎圍獵叛軍,而左良玉則固守邊疆,抵禦那虎視眈眈的皇太極。儘管大明與皇太極之間已築起脆弱的和平之橋,但暗流湧動,防身立命之道,斷不可忘。

正當大明帝王朱由檢籌謀著對張獻忠的雷霆一擊,意圖重振河山之時,張獻忠卻似狡兔脫籠,率領他的農民軍,一夜之間跨越千山萬水,如疾風驟雨般直指鄂中腹地。當晨曦初破,當陽城還沉浸在寧靜的夢鄉之中,張獻忠的大軍已悄然逼近,其勢不可擋。

更添幾分戲謔與諷刺,張獻忠親筆填詞一首,以歌謠形式傳遍四方,笑談那些本應守護疆土的將領:“前有邵巡撫,舞姿翩翩繞營轉,空有華服無膽色;後有廖參軍,如影隨形不交鋒,唯餘遁影逃無蹤。還有那高高在上的楊閣部,相隔三日路迢迢,遙望烽火心茫茫。”

此歌謠,字字珠璣,既是對官軍無能的辛辣諷刺,也是對張獻忠智勇雙全、行動迅捷的生動寫照。一時間,民間傳唱,軍心浮動,更添了幾分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淒涼之感。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戰役,無疑成為了改寫歷史走向的關鍵一筆,讓本就動盪不安的時局,更添了幾分未知與變數。

隨著戰鼓的轟鳴與烽火的連天,張獻忠率領著麾下鐵騎,勢如破竹般攻克了襄陽——這座明朝的堅固壁壘,亦是戰略要衝,無數軍資糧餉匯聚之地,宛如一座待掘的金庫。

城破之日,張獻忠非但未被勝利衝昏頭腦,反而展現出了他獨有的仁心與智略。他下令從浩瀚的財富中撥出十萬兩白銀,化作涓涓暖流,滋養了飽受飢寒之苦的百姓心田,這一善舉,如同春日甘霖,讓絕望中的人們看到了生機,歡聲笑語瞬間在街頭巷尾盪漾開來,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擁戴之潮。

而與此同時,對於那些昔日高高在上、卻視民如草芥的貴族,如襄王朱翊銘與貴陽王朱常法等,張獻忠則毫不留情,以正義之劍斬斷了他們的特權與傲慢,讓世人見證了農民起義軍不僅僅是反抗的怒火,更是公平與正義的化身。

此役之後,張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