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革新廢科舉舊制,廣開學府之門路 (第2/5頁)
經過一番審慎考量,最終人選塵埃落定,皆是朝中既有聲望又具實幹之才的棟樑。
而就在這時,朱由檢心中忽生一計,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他暗自思量:既然人才濟濟,何不借此良機,為國庫增添一份收入,以解燃眉之急?
於是,他輕聲而語,卻字字擲地有聲:“諸位卿家,朕觀爾等忠心可鑑,勇略兼備。此番出城安置百姓,實為重任。然,朕亦有一想,何不借此契機,行一舉兩得之策?既安民心,又利國庫,諸位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眾人皆是一愣,隨即眼中閃過一抹精光,彷彿已窺見其中玄機,紛紛附和,期待著一場智慧與利益的雙重盛宴。
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內迴盪,帶著一抹不容置疑的威嚴:“刑場之事,尚需精心籌謀,張鳳祥卿家,此刻何在?”
話音未落,只見一位鬚髮斑白的老者,張鳳祥,腳步略顯蹣跚卻堅定地自列中走出,躬身應道:“臣張鳳祥,在此聽候聖命。”他心中暗自揣摩,自己身為工部尚書,竟與即將上演的生死大戲有了不解之緣,實乃意料之外。
“張卿,”崇禎皇帝目光深邃,緩緩言道,“朕欲於城外另闢刑場,規模需宏大,務必能容下四方百姓,共鑑法度之嚴明。”
“遵旨,”張鳳祥領命,隨即又聞皇帝補充道,“此刑場設計需別出心裁,臺基宜低,以便萬民仰望,讓正義之光,無遮無擋,普照人心。”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面露疑惑之色。刑場歷來設於城中,以彰國法之威嚴,何故要移至城外,還大費周章地講求視野開闊?
楊嗣昌,一位年資頗深的重臣,終是按捺不住心中疑惑,出列詢問道:“陛下,此舉非同小可,不知建造城外刑場,背後深意何在?”
崇禎皇帝輕輕一笑,那笑容中卻藏著幾分苦澀與無奈:“楊卿家有所不知,朕此舉,意在讓天下百姓親眼見證,法不容情,無論貴賤,皆在律法之下。城外刑場,無城牆之隔,無門禁之限,願民心向善,懼而知止,共築太平盛世之基。”
此言一出,殿內氣氛為之一凝,眾人皆感皇恩浩蕩,卻又暗含深意,彷彿一場風暴即將席捲而來,而這一切,都將從那個即將建造的刑場開始,緩緩拉開序幕。
朱由檢的目光深邃,穿透了朝堂的塵埃,彷彿能洞察人心最幽暗的角落。他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爾等切勿沉溺於舊習,朕心所向,乃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之道,務求國運昌盛,民生安樂。”
言罷,他的目光轉向了一旁的張鳳祥,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堅決:“張鳳祥,此事關乎國法之威嚴,民眾之期盼,你需謹記,刑場之設,不僅要彰顯正義,更需顧及秩序與安全。圍欄之築,勢在必行,以防閒雜人等擾亂視聽,亦保無辜百姓免受驚擾。”
群臣面面相覷,對於這位年輕帝王突如其來的“門票”之議,心中滿是疑惑與不解。然而,朱由檢並未多加解釋,只是輕輕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世俗成見的超脫,也蘊含著對變革的堅定信念。他輕輕揮手,示意侍從傳令下去,一切自有安排。
張鳳祥領命而去,心中雖對“門票”之事頗感新奇,卻也深知此乃陛下深意,不敢有絲毫怠慢。他迅速行動起來,親自督造刑場,確保每一處細節都符合陛下之意。圍欄高聳,既隔絕了外界的窺探,又保留了一絲神秘與莊嚴,讓這場公開處決不僅僅是對貪腐的懲戒,更成為了一場警醒世人的教育。
而“門票”之舉,雖初時令人費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深意逐漸顯現。民眾爭相購票,不僅是為了親眼見證貪官的伏法,更是為了參與這場關於正義與清廉的集體記憶。朱由檢以非凡的智慧,將一場本可能引發民怨的處決,轉化為了一場凝聚民心、弘揚正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