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45章 革新廢科舉舊制,廣開學府之門路 (第4/5頁)

加入書籤

禍害蒼生的貪官汙吏,終將迎來他們應有的下場。刀光閃爍間,不僅是罪惡的終結,更是對清廉與正義的頌歌。刑場之上,風似乎也帶著幾分肅殺之氣,預示著即將來臨的變革與重生。

朱由檢凝視著這一切,眼中既有決絕,也有幾分不易察覺的哀憫。他深知,每一次權力的更迭,都伴隨著血與淚的代價,但唯有如此,方能還世間一片朗朗乾坤。於是,他挺直了脊背,任由歷史的風霜刻畫在他的臉上,成為後人口中傳唱的篇章。

朱由檢丟擲一塊令牌,劊子手手起刀落,一千多顆人頭瞬間滾落於地。須臾之間,血流如注。猩紅的血液將刑場浸染。觀眾席上的百姓噤若寒蟬。與此同時,這一舉措傳遍了大江南北。眾說紛紜,然而更多的是對這位鐵血皇帝的稱頌。非常時期需用非常之法。此事亦被編成童謠於民間流傳。

朱由檢未曾料及,這一雷霆之舉竟能激起如此波瀾壯闊的效應。民心,這一無形卻堅韌的紐帶,瞬間凝聚成堅不可摧的壁壘,萬眾一心,共赴新程。

貪官汙吏的利刃之下,非但未傷及國家根本,反倒化作了一場春雨,滋潤了乾涸的國庫。那些曾被貪婪吞噬的銀兩,如今如涓涓細流,匯入皇家金庫,為國家重振旗鼓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官場之上,一場悄無聲息的洗牌悄然完成,空缺之位迅速得以賢能之士填補,朝政運作未受絲毫阻滯,反而因這股清流而更顯生機勃勃。

此番整治,猶如烈日之下的一陣清風,徹底掃除了大明王朝長久以來的陰霾,腐敗之蟲被連根拔起,官場風氣為之一清。

而今,朱由檢的心中已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他誓要將自己在二十一世紀汲取的智慧之光,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異彩。農業,乃國家之根本,他將傾注心血,興修水利,改良農耕,讓每一寸土地都綻放出豐收的喜悅。

而教育的種子,他更是視為國家未來的希望之光。他要讓知識的甘霖遍灑每一個角落,建立起一座座學宮書院,讓寒門子弟也能有朝一日,以筆墨為劍,以智慧為盾,守護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朱由檢的心中,裝著的不僅是眼前的治理之道,更有對大明千秋萬代的深謀遠慮。

不但要提升百姓的生活質量,還要提升百姓的教育水平。既然倡導人人平等,就應當實現有教無類。大臣們的子弟可入國子監,而普通百姓的孩子想要上學卻幾無可能。私塾費用高昂,致使眾多人無緣讀書。教育事業必須推進,且要力求盡善盡美。然而,要達成如此目標,開支便是一大難題。目前國庫雖尚充裕,然貪官所致以及門票收益,仍顯不足。

在那幽靜而莊嚴的御書房內,空氣似乎都凝固了幾分,帶著一絲不同尋常的微妙。朱由檢輕啟朱唇,語調柔和卻透著不容忽視的堅定,彷彿每一字都經過精心雕琢,既顯帝王之威,又不失溫文爾雅。

“朕心有一計,欲與楊卿共謀,不知卿意下如何?”他的話語,如同春風拂面,卻又在不經意間激盪起層層漣漪,讓人不禁揣測其背後的深意。

楊嗣昌聞言,心中暗自思量,皇上的舉止言談間,總透著那麼幾分不同尋常的意味。這位君主,思維之敏捷,行事之新穎,即便是那最為普通的懲治貪腐之舉,亦能被他演繹得別出心裁,令人歎為觀止。

“陛下睿智,微臣洗耳恭聽,願聞陛下高見。”楊嗣昌拱手作揖,言辭之中既有恭敬,也不乏一絲好奇與期待。他深知,每當皇上提及“新想法”,往往便是國家大事又將迎來一番新氣象的前兆。

如此一番對話,不僅保留了原文的意圖與邏輯,更添了幾分小說特有的韻味與張力,讓人彷彿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歷那君臣之間的智慧碰撞與決策醞釀。

楊嗣昌的目光如細針穿線,於細微處洞察皇帝的每一個微妙變化,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