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張獻忠沉醉帝王夢,天道輪迴平叛亂 (第2/4頁)
的決心。
戰事緊迫,風雲變幻,正當烽火連天,戰鼓雷動之際,李定國卻意外接到了返回京城的調令。這一變動,雖令人措手不及,卻也透露出皇權之下,棋局變幻莫測的微妙。
與此同時,朱由檢再下一道密令,祖大壽與左良玉兩位宿將,受命對西北農民軍採取“圍而不攻”之策,猶如兩道銅牆鐵壁,將叛軍緊緊鎖於城內,無令不得擅動分毫。此策既展現了朝廷的威嚴與決心,又不失為一種策略上的高明,意在消磨敵軍銳氣,以待時機成熟,一舉破敵。
而另一邊,吳三桂與天雄軍則如離弦之箭,直指四川腹地,誓要斬斷張獻忠的退路,將這股反叛之火扼殺於搖籃之中。這一系列的佈局與調動,環環相扣,步步為營,盡顯崇禎帝朱由檢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帝王風範。
時光荏苒,轉瞬已過半月光景。張獻忠的叛軍,曾如狂潮般肆虐蜀地,終是在天雄軍的鐵蹄下,潰不成軍,其首領更是落得個束手就擒的下場,被生擒活捉,一路風塵僕僕,押解至京城。
這一役,不僅標誌著四川這片飽經戰火的土地重歸大明皇朝的懷抱,更彷彿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次深刻洗禮,洗去了往日的陰霾與血淚。
隨後,楊嗣昌大人以雷霆萬鈞之勢,在四川全境推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土地變革,其效率之高,令人歎為觀止。不過數月間,巴蜀之地彷彿被春風拂過,萬物復甦,昔日的繁華與生機,再次在這片土地上悄然綻放。
而那位曾以殘暴著稱,以屠殺為樂的張獻忠,其身影已如秋日落葉,悄然退場,成為了歷史長卷中一抹不可磨滅,卻又令人唏噓的暗色。
“張獻忠,應已至京城了吧?”朱由檢輕輕放下手中書卷,目光深邃,彷彿穿透了重重宮牆,望向了那個即將迎來審判與終結的遠方。這簡短的話語中,蘊含著對過往的沉思,亦透露出對未來的期許與決斷。
\"回稟陛下,叛賊張獻忠已束手就擒,正押解途中,不日便將抵達京師。\"王承恩的聲音沉穩而恭敬,字字清晰。
\"善哉!\"朱由檢輕撫龍袍,眼神中閃過一絲決絕,\"傳朕旨意,著大理寺即刻準備,對張獻忠一案進行公審。其罪昭昭,務必明正典刑,以儆效尤。最終,令其罪行昭告天下,於午門之外,行斬首之刑,以示國法森嚴,不容挑釁。\"
審理二字,如重錘擊鼓,在朝堂之上回蕩。
在往昔的烽火歲月中,戰敗者的命運往往只有兩條路:一是血濺沙場,魂歸黃土;二是屈膝投降,或許能得一線生機。然而,今日之朱由檢,卻選擇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道路——公審叛首。
王承恩心中雖有疑惑,卻不敢有絲毫怠慢,躬身領命,心中暗自揣摩:陛下此舉,定有深意。自古以來,帝王行事,皆有其道。此番審理,或許正是為了彰顯皇恩浩蕩,法度嚴明,讓天下百姓知曉,即便是叛國之賊,亦需經過公正的審判,方能定罪伏法。
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有人讚歎陛下英明,開創了歷史之先河;亦有人憂慮,此舉是否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然而,無論外界如何議論,朱由檢的心中,已有了自己的計較。
這審理,不僅是對張獻忠一人的審判,更是對天下蒼生的一次宣告:在大明的土地上,無論身份貴賤,皆需守法循規,否則,必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而這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成為後世子孫的鑑戒。
在那悠遠而混沌的時代洪流中,人們的思緒彷彿被厚重的塵埃所矇蔽,難以窺見那超越時代的智慧之光。\"此舉,或許正是為李自成精心佈局的一盤棋局。\"兵部尚書陳新甲,目光深邃,凝視著紫禁城的方向,心中暗自沉吟,每一個字都彷彿承載了千斤之重。
\"陛下之心,浩瀚如星海,其遠見卓識,非我等凡夫俗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