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六百四十一章 震動朝野 (第2/3頁)

加入書籤

在一般百姓看來,官官相護才是官員們在查到罪案時的正常做法,而楊鎮撫不但沒有護著徐家,反而冒著極大的風險把這一罪狀給揭露出來,足可見他是一個多麼忠君愛國,鐵面無私之人了。

一時間,在人們的表述中,楊震幾乎成了大公無私,如前朝包公之類的角色。至於徐家,就立刻成了卑鄙無恥的代名詞,被萬千百姓所唾棄,反正在尋常百姓眼裡,與正直的清官相對立的,都是十惡不赦之徒。

不過在一些有見識的官員士紳眼中,楊震的角色可就要複雜得多了。他們當然知道楊震是有其深層目的的,無論是因為私怨還是為了討好皇帝,這位錦衣衛鎮撫如此行事必然不簡單,也使大家對楊震更多了幾分的戒懼之心。

不過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對此事的真實性卻是沒有半點懷疑的。徐家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楊震在朝會上不斷亮出來的證據,都讓人深信,徐家有通倭和犯海禁的罪名,至於一路之上的截殺,不過是對方為了自保而狗急跳牆而已。

現在大家只關注兩點,其一是那些楊震口中提到的人證,到底會在什麼時候入京,他們會不會在半道上遭了徐家的毒手,被殺人滅口?其二,則是張居正到底是個什麼態度?

皇帝雖然在早朝上已表露出了自己將對此事嚴懲不貸的意圖,但所有人都很清楚,如今大明朝廷真正說了算的,還是這位首輔大人。倘若他真有心維護自己的老師及其家人,無論是用強權還是其他手段,都能輕而易舉地將一切不利的證據和因素全數抹煞。

只不過如此一來,張居正多年辛苦建立起來的名聲和威望,卻也可能因此一朝喪盡,他又肯為徐家做到這個地步麼?

這一點,此刻正長跪在張府大門前的徐階長子徐璠和次子徐琨也是心裡沒底。雖然徐階命人送來京城,讓他們向張居正求助的書信尚未到手,但兩兄弟卻還是在得知朝會上的事情後,趕來向張閣老求救了。

作為徐家子弟,雖然二人身在京城,卻是很清楚自家在華亭到底做了些什麼的。無論是出海還是與倭人的往來,自家確實都在做。當時他們看來,這些也不過是些小事而已,既不可能被人發現,更不可能被人拿著告上朝廷。但現在,他們才知道,原來這平時不當回事的事情,竟可能是導致自家徹底覆亡的催命符。

如今整個京城官場,縱然是和徐家關係再好的人,此刻也不敢為他們說話了。甚至一些之前幫著他們彈劾楊震的官員,現在都在後悔,以及想著法兒的撇清自己上疏彈劾楊震是為了徐家。如此,自然更不可能有官員肯站出來為他們說話開脫了。

而事實上,徐家兄弟二人也不信這些普通的朝廷官員有什麼能力和本事來改變這看似已牢不可破的罪名。只有張閣老,這個當今朝廷裡真正說了算的人,才有力挽狂瀾的本事,才能救徐家於水火之中。

所以今日一早,兩兄弟便來到了張府跪求,希望張居正能看在以往的情分上出手相救。只是這結果嘛……

張府後宅的書房之中,只著輕寬袍服的張居正手裡捏了一卷書,但心思卻全不在書上。今日正好是官員休沐之日,可他現在卻只希望自己還在宮裡內閣的公房裡,這樣就不會被那兩個兄弟給堵在家裡頭了。

當今天一早,他聽管事進來稟報說徐璠兄弟兩個在外求見時,心裡猶豫的他便讓人傳話出去,說自己身子不爽,不見外客。這也是無奈之舉,在鬧出這麼大動靜之後,即便是他張居正,對徐家這事也不敢涉入過深,畢竟這等通倭破海禁的大罪可不是說笑的,不提朝廷的律令,光是民間和官場的輿論,就足夠把人給壓死了。

雖然張居正不怕被人指三道四,他在改革朝廷制度時,也沒少受人責難。但對於這種對朝廷對國家沒有半點利益的事情,他卻實在沒有興趣拿自己的名聲來干涉。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