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數月彈指間(下) (第2/3頁)
……”裡面很快就傳來了張靜雲苦惱的抱怨之聲。
楊震聽到這話,便是會心一笑,至少暫時的,張靜雲是不會太傷心了,當然牽掛肯定是免不了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想必以後即便她知道張道人真個遇難,也不會比今日更難受吧?時間,往往是最好的療心中創傷的良藥!
在張道人這封給人帶來擔憂和牽掛的信來後半月,又是一封信來到了楊震手邊。不過與前一封信相比,這封信卻帶來了一個好訊息。信是楊晨託人送來的,裡面也只說了一件事情,他即將來京城述職,說不定會在北京留任,當個京官。
對大明朝的官員來說,京官與地方官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所有人的觀念裡,京官往往要高於平級的地方官。有時候甚至產生地方上的知府身份都不如京城六七品小官的古怪論調。
這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官員們對升遷之路的看法。畢竟身在京城你所能遇到的機會便比在外面時要多,就以楊震自身為例,若不是前次案子是在北京城發生由他破去,只怕所得的好處是遠遠達不到他所拿到的。這其實也與後世那些年輕人畢業後徑自前往北上廣等一線大城市的行為很是相似,只是後世的選擇餘地更大了些,而在大明卻只有北京這麼一個能帶來奇蹟的城市。
正因為京官有如此好處,全天下的官員十有七八都會削尖了腦袋往這邊湊,所以想進京為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你要是沒有門路,或者名聲極大,或者立了什麼大功勞,幾乎都不可能從地方官調來北京。
本來,楊震也不認為兄長有這份幸運能來京城。雖然他知道楊晨也和自己一樣是個穿越客,有著這個時代其他人所沒有的巨大優勢。但在官場的種種規矩桎梏下,即便真有本事,也難以衝破樊籠,成為幸運的那一個。
可偏偏這一次,幸運女神卻眷顧了楊晨,讓他有了入京為官的機會。
真要說起來,這事情也有楊震的功勞在裡頭。年前,楊震與皇帝萬曆說話時,就曾提及過自己的兄長楊晨,並把他好一陣誇。這讓楊晨就在萬曆的心裡留下了一個不錯的印象和影子。
當然,更要緊的還是他自身實力在那兒。
大明制度,官員每三年為一任,每任之後都會由上司等各衙門進行考評,分為上上直到下下等九個等級來進行評定。若是能得個上等的考評,即便這次升不了官,也能在官員的檔案裡留下好印象。而若是得了下等的考評,說不定接下來一任就沒你什麼事了。這種考評之法在張居正推行考成法前還只是一個官場中用來提拔自己的親信,整治敵對勢力的手段,但這兩年,卻已明顯規範了不少,也公正了許多。
楊晨就是趕上了這麼個好時候,雖然自己沒什麼背景,也不善於巴結上司,但愣是憑藉著自己在諸暨縣做出來的成績,在這次的考評裡得了個上中的成績——要知道,滿朝數以千計的官員,幾乎就沒人能得上上的評價,就是張居正也不能——儒家向來不會把事說滿,所謂人無完人嘛——所以上中的考評其實就是最好的。而天下數百州縣,無數地方官,能得此評價的,也就寥寥幾人而已。
而楊晨所以能得如此之高的評價,除了他將諸暨一縣治理得井井有條,民生富足——在把酈家剷除後,縣裡已沒有人再敢和他這個縣令匹敵,就是宣家也不敢——之外,他所擅長的堤壩建設也是重要的加分原因。
那條由楊晨帶了百姓花數月時間修築出來的長堤,徹底保障了諸暨縣城的安全。在今年再次爆發的一場桃花汛中,紹興府轄下的其他縣城再次遭了災,可諸暨縣卻得保太平,在其他同僚的襯托下,楊晨的功勞自然變得極大。
如此一來,在新一輪的考評裡,他的評價自然名列前茅,得了個事實上最高的上中的評價。
正因他這一任官的考評極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