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國難當頭勇擔當,捐資獻物表忠腸 (第1/4頁)
在太和門那古老而莊嚴的殿堂內外,一股寒冽之氣悄然瀰漫,伴隨著一串串冷冽如冰晶碎裂般的聲音。
它們在空中迴盪,宛若遠古鐘鼓的沉鳴,每一擊都重重地撼動著在場群臣的心扉,讓時間彷彿在這一刻凝固。
四周,萬籟俱寂,唯有那冰冷的迴響,宛若肅殺之氣,在空曠的宮宇間穿梭,營造出一種難以言喻的壓抑與不安。
群臣面面相覷,心中暗自揣測,自古無情帝王家,此番舉動,究竟意欲何為?
就在這沉悶至極的氛圍中,一道歷經風霜卻依舊堅韌不拔的蒼老之聲,如同荒漠中偶遇的清泉,突兀而堅決地打破了沉寂:“陛下,國難如潮,洶湧澎湃,吾等身為朝廷肱骨,自當挺身而出,捐資獻物,以解國難,此乃臣子本分,無可非議也。”
說話者,蔣允儀,年近古稀,歲月如刀催人老,殺不盡赤肝忠膽報國心,卻也賦予了他一雙洞察世事的慧眼和一顆矢志不渝的忠臣之心。
昔日鄖陽一役的挫敗,雖讓他一度沉淪,卻因其在清除閹黨之亂中的卓越貢獻,得以被崇禎皇帝赦免,重獲天恩。
雖未能再領兵征戰,他卻以言官之職,繼續在朝堂之上,為正義發聲,為蒼生請命。
隨著蔣允儀的話語落下,如同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
其餘言官們紛紛響應,或慷慨激昂,或義正辭嚴,他們的聲音匯聚成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在這太和門內外迴盪,展現出了文人士大夫在國難面前的擔當與風骨。
然而,在這股力量之中,也隱約透出一絲憂慮與質疑——陛下此舉,是否過於嚴苛,以至於有違仁君之道?歷史的長河悠悠,暴君之名,豈是輕易可擔?
\"陛下聖明,臣等斗膽,懇請陛下垂憐吾等臣子之心,慎重考慮,撤銷此令!\"
蔣允儀話音未落,其餘東林黨人紛紛響應,如同秋日落葉,隨風而聚,共鳴之聲響徹大殿。
五百萬之巨,非等閒之物,古人云:“財帛動人心,鳥為食亡,人亦難免。”
看似我們身著官袍,心繫蒼生,實則在這塵世之中,誰又能超脫於柴米油鹽之外?更何況,我大明一年的國庫收入,也不過區區二百萬兩白銀,此等數目,實乃難以承受之重。
非是不願慷慨解囊,實則是此舉一出,恐令天下百姓誤以為吾等臣子皆為貪墨之徒,一旦名聲掃地,遺禍無窮。
士人清譽,重於泰山,尤其是東林一脈,向來以清廉自詡,豈能與那閹黨同流合汙,貪贓枉法?我等之交遊往來,皆是君子之誼,非金錢所能衡量。
陛下雖性情淡泊,然時有猶豫之態,今日我等聯袂陳情,共築銅牆鐵壁,望陛下能感我等拳拳之心,收回那令人生畏之旨意。
人心所向,眾志成城,古語有云:“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即便龍椅高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亦需順應民意,方能長治久安。
此等施壓,雖質樸無華,卻直擊人心,實為當下最切要之策也。
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如洪武大帝朱元璋那般,於重重壓力之下屹立不倒,逆流勇進,獨掌乾坤者,實屬鳳毛麟角。
而今,這股無形的重壓,宛若後世洶湧澎湃的網路風暴,裹挾著道德的枷鎖,撲面而來,令人窒息。
若非朱由檢身負帝王之尊與穿越之魂的雙重光環,加之對大明未來命運的洞若觀火,或許,他亦難逃被這洪流吞噬的命運,最終只能向那群喋喋不休的大臣們妥協,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然而,他深知自己結局乃是那位即將在煤山之上,那棵見證了無數滄桑的老槐樹下,結束生命的崇禎皇帝。
這份認知,如同鋒利的劍刃,斬斷了所有猶豫與遲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