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章 皇太極議和藏禍心,崇禎帝怒斬內奸細 (第3/7頁)

加入書籤

魄。

山海關,這座雄關險隘,如今已被千門紅衣大炮的威嚴所籠罩,宛如銅牆鐵壁,令人望而生畏。

“黑雲壓城城欲摧”,若想突破此等天塹,唯有深謀遠慮,方能覓得一線生機。

皇太極心中盤算,唯有收買那鎮守總兵,方能內外夾擊,上演一出精彩的裡應外合之戲碼,如此,則山海關的堅不可摧或將化為烏有。

然而,此計雖妙,實施起來卻是難上加難,尤其是當他將希望寄託於祖大壽之時,那份期待似乎已隨風而逝。

正如《三國演義》中所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縱使計謀周密,亦難敵天意。

祖大壽,此人智計百出,昔日明軍頹勢之時,他便如風中蘆葦,左右搖擺,難以捉摸。

“亂世用重典”,而今,明軍略見起色,他自是更加堅定了立場,絕不會再輕易倒戈相向,投奔皇太極的麾下。

皇太極的眼眸中閃過一抹複雜的神色,他深知,祖大壽這條路已是死路一條,不可再寄厚望。

於是,他的思緒開始轉向另一人,一個潛藏於暗處的棋子,一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全盤崩潰的敏感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見”,此人,皇太極雖心中已有定數,卻不敢輕易觸動。

畢竟,在這個風起雲湧、暗流湧動的時局中,任何一步棋的失誤,都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正當此時,一名大臣緩緩步出佇列,神色凝重而堅定,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如同深秋的寒風,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涼意。

“陛下,微臣斗膽,提議與明軍議和之路,或可化干戈為玉帛,開兩國和平之新篇。”

皇太極聞言,眸光微閃,那輕輕上挑的眉宇間,藏著多年征戰的疲憊與對和平的渴望。

這念頭於他心中縈繞已久,卻似重石壓心,難以啟齒。

而今,有人替他道出心聲,恰如春風化雨,為他鋪設了一條下臺的階梯。

“議和,自是需以誠意相換,亦必有其代價。”他沉聲接道,語氣中既有對現實的清醒認知,又隱含著對未來的審慎考量。

正如古人所言:“君子謀道不謀食”,在此局勢下,尋求和平之道,既是為百姓蒼生著想,亦是為國家長遠計。

大臣的話音落下,殿內一時寂靜無聲,眾臣皆屏息靜聽,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微妙的張力,彷彿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然而,這份沉默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皇太極的首肯,一股新的力量正在悄然孕育,或許,這將是改變歷史走向的關鍵一步。

正如《詩經》所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無論結果如何,這一步的邁出,已然標誌著一個新的開始。

“我方可提出合理之要求,作為和談的基石。

若崇禎皇帝不願讓步,我八旗鐵騎,亦不懼再燃戰火,以武力扞衛我族之尊嚴與利益。”大臣繼續闡述,言辭間既有外交的圓滑,又不失武將的豪邁。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此時,既要準備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亦要隨時備戰,以確保國家的利益不受侵害。

“試問,當下之局,優勢究竟在何方?”皇太極話鋒一轉,目光如炬,掃視群臣,似乎在尋求更深的共鳴。

他的聲音中透出幾分深沉與冷靜,彷彿在提醒眾人,形勢雖複雜,但關鍵在於把握主動權。

“明軍雖以千門火炮固守山海關,看似堅不可摧,實則僅能阻我軍鋒芒於一時,難以長久遏制我大清之崛起。”

另一名大臣適時接話,言辭間透露出對清軍實力的自信與對明軍防線脆弱之處的精準洞察。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