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章 賞罰分明振綱紀,勵軍興國振朝綱 (第2/5頁)

加入書籤

軍僅憑五千鐵騎,以少勝多,力挽狂瀾,書寫了戰場上的又一傳奇篇章。“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群臣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對勝利的渴望,也是對大明男兒血性與勇氣的頌揚。

“我大明男兒,本當如此,以鐵血鑄就脊樑,以不屈詮釋忠誠!”他們振臂高呼,聲音中飽含激情與自豪。“大明男兒,頂天立地,不畏強敵,不懼艱險!”這鏗鏘有力的誓言在大殿內迴盪,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激勵著每一個人的心。

群臣不約而同地跪拜於地,齊聲頌道:“陛下洪福齊天,天佑大明!”聲音整齊劃一,響徹雲霄,彷彿連天地都為之動容。

朱由檢端坐於龍椅之上,目光深邃而明亮,他微微抬手,示意群臣平身,隨後沉聲問道:“那張獻忠,此等賊寇,如今又當如何處置?”

話語間,既有對黃得功等人戰績的認可,也有對後續局勢的深遠謀劃,盡顯一代帝王的風範。有道是“治大國如烹小鮮”,帝王之智,盡在此問之中。

傳令官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帶著幾分急迫與凝重:“稟陛下,逆賊張獻忠已於混戰中倉皇遁去,其行蹤,猶如夜色中的孤影,難以捉摸。”

聞此言,朱由檢的面色瞬間沉如寒鐵,大殿之內,原本細微的呼吸聲亦隨之戛然而止,只餘下燭火搖曳,映照出一室肅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低語,聲音雖輕,卻蘊含著不容置疑的決絕與威嚴。張獻忠,這心頭之患,必須除之而後快,否則,國家難安,民心難定。

此役過後,張獻忠雖未授首,卻已是強弩之末,元氣大傷,欲再興風作浪,恐需時日籌備。但時間,對於一位帝王而言,既是恩賜也是考驗,他等不起,亦不會等。“傳旨,召黃得功即刻覲見。”朱由檢的聲音透過空曠的大殿,帶著不容違抗的力量。

不久,黃得功的身影匆匆步入,鎧甲未卸,風塵僕僕,顯是剛從戰場歸來。他行至殿前,未及喘息,便重重跪下,聲音中滿是自責與忠誠:“臣黃得功,護駕不力,致使賊首逃逸,罪該萬死,懇請陛下降罪。”

這一幕,既是對失職的深刻反省,也是對君王忠誠的無聲誓言,在這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中,顯得格外悲壯而動人。

殿內,群臣面面相覷,氛圍凝重而微妙,彷彿空氣都凝固在了這一刻。黃得功,這位剛剛以赫赫戰功震撼朝野的將領,轉眼間,其命運卻似被無形之手悄然翻轉,蒙上了一層未知的陰霾。

然而,朱由檢並未責怪,而是緩緩開口:“念你功過相抵,朕意已決,將士們浴血奮戰,理當重賞。”他的話語鏗鏘有力,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每人賞銀二十兩,絲綢一匹,以示皇恩浩蕩。”

此言一出,殿內又是一陣輕微的騷動。要知道,往昔犒賞三軍,多以酒肉敷衍,真正能落入將士手中的實惠,少之又少。而今,朱由檢此舉,不僅慷慨解囊,更彰顯了對底層將士的深切關懷,實屬難得。

黃得功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這份意外的恩賜,正是他內心深處所期盼的。他深知,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獎賞,更是對將士們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精神的最高肯定。

更重要的是,這賞賜之清白,無貪墨之憂,真正做到了惠及每一位浴血奮戰的將士,讓他倍感欣慰。於是,黃得功的臉上綻放出由衷的笑容,那笑容裡,既有對皇帝英明決策的感激,也有對未來戰事的無限憧憬。

他知道,這份榮譽與獎賞,將化作將士們前行的動力,激勵著他們繼續為了這片土地,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勇往直前,無懼風雨。

朝堂之內,一片靜謐之中蘊含著莊嚴與祥和,陽光透過雕花窗欞,斑駁地灑在金鑾寶座之上,映照出皇上朱由檢那威嚴而不失溫文的輪廓。“皇上聖明,萬民景仰!”群臣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