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5章 步步為營探玄機,緊握主動應變局 (第3/6頁)

加入書籤

於是,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而這場關於領土、尊嚴與智慧的較量,也將在後人的傳唱中,成為一段不朽的傳奇。

談判的氛圍驟然凝固,如同冬日裡冰封的湖面,雙方對峙,各執一詞,寸步不讓,空氣中瀰漫著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息。

朱由檢的眉宇間掠過一抹意外之色,他未曾料到,皇太極的堅韌竟至如斯境地,彷彿一頭蓄勢待發的猛虎,眼神中閃爍著不容置疑的堅決。

然而,他內心卻是一片淡然,深知此刻正是展現大明底蘊與決心的絕佳時機。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皇太極麾下的八旗勁旅,如烏雲壓城,氣勢恢宏,每一面旗幟都彷彿能召喚出無盡的鐵血與榮耀,令人心生敬畏。

若真是一場不顧一切的決戰,其威力足以讓天地變色,讓人不禁暗自揣度其後果之慘烈。

但朱由檢深知,皇太極的強硬背後,亦藏著難以言喻的顧忌。

八旗雖強,卻非盡出,其背後,是無數部落的暗流湧動,虎狼環伺,任何輕舉妄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將本就複雜的局勢推向更加不可控的邊緣。

因此,面對這樣的對手,朱由檢非但不懼,反而胸中湧起一股豪情壯志。他深知,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狡黠而強大

的敵人,但大明曆經風雨,底蘊深厚,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撼動。

正如《漢書》所言:“臨大事而不懼者,可謂勇矣。”

他將以智取勝,以不變應萬變,讓這場看似兇險的談判,最終成為彰顯大明威嚴與智慧的舞臺。

於是,他緩緩站起身,目光如炬,穿透重重迷霧,直視著皇太極那雙同樣深邃的眼眸,心中已有了計較。

猶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所言:“吾觀天象,已該晴矣。”預示著轉機的到來。

這場較量,不僅僅是軍力的比拼,更是意志與智慧的交鋒,而他,朱由檢,已準備好迎接一切挑戰。

正如《孫子兵法》所言:“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他深知,真正的勝利來自於內心的堅定與策略的精準。

紅衣巨炮以驚人的速度轟鳴著駛近山海關,其輪軸轉動間彷彿攜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與力量,穿透了晨曦的薄霧,直逼人心。

《莊子·逍遙遊》中寫道:“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此景,恰似那翱翔九天的鯤鵬,攜雷霆之勢而來。

皇太極的目光中不禁閃過一抹錯愕,他未曾料到,崇禎帝麾下的這等戰爭巨獸,竟能如此迅速地跨越千山萬水,矗立於關前。

談判桌上,氣氛凝重而微妙。

朱由檢,這位大明最後的守護者,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提出了他的條件:城池需歸還,白銀百萬兩以作賠償,外加戰馬十萬匹,以示誠意;更重要的是,駐紮於朝鮮的清軍必須撤離。

這不僅是談判的籌碼,更是大明對盟友朝鮮堅定不移的支援與承諾,是朱由檢身為天子的堅定立場與溫情。《孟子·公孫丑下》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刻的大明,正是以道義立世。

皇太極聞言,眉頭緊鎖,心中權衡利弊。撤離朝鮮,意味著放棄一個重要的戰略支點,這對野心勃勃的他而言,無疑是難以接受的犧牲。

他選擇了拒絕,即便是增加賠款,也要保留那份對朝鮮的掌控力,這份堅持,背後藏著他對未來的深謀遠慮。

然而,《左傳》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皇太極的拒絕,或許正是他貪慾的體現。

然而,皇太極的拒絕並未能阻擋紅衣大炮前進的腳步。僅僅三日之後,山海關外,一千門紅衣大炮排山倒海般列陣,炮口森然,直指蒼穹,它們不僅是戰爭的工具,更是大明帝國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