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22章 皇太極議和藏禍心,崇禎帝怒斬內奸細 (第5/7頁)

加入書籤

嗣昌匆匆走進殿內,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他恭敬地向皇帝行禮後,激動地說道:“陛下洪福齊天!剛剛從建奴那邊傳來訊息,他們竟然表示願意議和!” 聲音之中充滿了興奮與期待。

聽到這個訊息,朱由檢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光芒。

然而,他並未立刻表態,而是陷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之中。

他知道,此時此刻,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深遠,正如“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勝利,就越需要謹慎行事。

畢竟,這場和議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走向,每一個決策都需謹慎斟酌。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楊嗣昌則暗自鬆了一口氣,因為這樣的結局正是他所期望看到的。

唯有如此,他精心策劃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戰略才有繼續推行下去的可能。

這個策略旨在透過全方位的佈局和嚴密的防守來抵禦外敵入侵,如果能夠與建奴達成和平協議,那麼就能為戰略的實施贏得更多時間和空間。

此時的大殿內一片寂靜,所有人都在等待著朱由檢做出最終決定……朱由檢輕啟朱唇,語氣中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且讓朕靜觀那皇太極,究竟能丟擲何等誘人的橄欖枝。

爾等,需精心籌謀,務必提出足以撼動其心之條件,方顯我大明之國威。”

大殿之內,群臣面面相覷,一片沉寂,建奴竟願開啟和談之門,此等變故,實乃出乎意料之外。

心中暗自思量,與虎謀皮,豈是易事?更遑論在此關鍵時刻,向那兇悍之敵提出條件。

忽而,一名言官鼓足勇氣,上前一步,聲音雖顫卻堅定:“臣斗膽進言,或可令建奴退軍三十里,以此為和談之基。”

此言一出,空氣似乎凝固。殿內眾人皆屏息以待,目光聚焦於這位言官身上。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朱由檢的目光如利劍般射向那言官,眼中寒芒畢露,殺機隱現。

退軍三十里?這等條件,於他而言,無異於隔靴搔癢,何以彰顯大明之尊嚴與實力?他身形微動,緩緩起身,步伐沉穩而有力,一步步向那言官逼近。

每一步,都似重錘敲擊在眾人心上,讓這壓抑的氛圍更添幾分窒息之感。

朱由檢的威嚴與憤怒,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彷彿要將一切懦弱與妥協,都在這無聲的威壓之下粉碎。

正如《戰國策》所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他深知,只有堅定的意志,方能守護江山社稷。

“自朕踐祚以來,大明王朝彷彿一葉扁舟,於狂風驟雨中搖曳生姿,未嘗一日得享安寧。” 朱由檢的目光深邃,語調中透露出無盡的疲憊與堅決。

歷朝興衰更替,每及議和之事,無不以金銀割地為代價,換取片刻苟安。

而今,我天雄軍英勇無畏,盧象升等將領更是屢建奇功,鋒芒畢露。

而你,竟只圖建奴退卻區區三十里之地,便欲作罷?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朱由檢的聲音鏗鏘有力,彷彿穿越時空,迴盪在大殿之中。

他深知,此時此刻,每一個決定都關乎國家的興衰,每一個動作都牽動著將士們的心絃。

正所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大明的將士們,早已做好了犧牲的準備,只為守護這片土地上的黎民百姓。

而你,言官,怎能如此輕易言棄?“丈夫生兮有畫時,豈可一旦歸他人?” 朱由檢的言辭擲地有聲,字字珠璣,彷彿每一句話都是對言官的嚴厲責問,同時也是對所有在場官員的警醒。

他緩緩踱步,目光掃過每一位臣子,彷彿在尋找那份堅持到底的決心。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