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夏朝廷的稅收方式 (第1/2頁)
隨著地方官吏出現懶政懈怠和貪汙腐敗,人口增加土地減少,大唐朝廷已經沒有田地繼續分給天下百姓。
雖然租庸調本質上屬於輕徭薄賦,但是任何制度都會存在缺陷。
富人能夠透過賄賂官吏,他們不用歸還八十畝口分田,反觀窮人不僅需要按時歸還,而且以後再也分不到任何田地。
租庸調製屬於認丁不認田,就算百姓沒有分到田地,還是需要繼續繳納租庸調,而且貪官汙吏還會要求你歸還八十畝口分田。
這也是為什麼租庸調再也推行不下去,更別說安祿山起兵造反加速租庸調的全面崩潰。
在這種情形之下,殷無咎只能找來顏真卿,讓他先在西京府嘗試變法革新。
在這期間,戶部侍郎楊炎向李萼提出稅收制度的改革方案,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兩稅法。
只是李萼聽說顏真卿在西京府變法革新,故而暫時擱置楊炎的兩稅法。
雖然兩稅法有利朝廷快速斂財,但是李萼深知其中弊端,他作為宰相豈會不知這是飲鴆止渴,故而選擇採納顏真卿的改革方案。
顏真卿的稅收制度相比租庸調更加輕徭薄賦,只收土地稅,畢竟人頭稅和田租已經合併為皇稅,朝廷方面不宜再次徵收。
趁著天下大亂剛剛平定,李萼直接把所有人口耕地登記造冊,他嘗試在豫州各郡推行四十稅一的土地稅,同時免除租庸調裡面的徭役和戶調。
由於大夏朝廷完全掌握各州郡縣的人口耕地,所以土地稅非常順利就在豫州推行下去,徵收到的糧食相比以前反而更多。
或許有人好奇朝廷為何徵收糧食而不徵收貨幣?
原因在於朝廷要是不收糧食穀物,而是改收貨幣,那麼這對百姓來說絕對屬於滅頂之災,這樣他們就必須把糧食布帛拿去換錢。
結果市場上的錢幣數量流通不足,勢必造成錢重物輕的現象。
百姓為了按時納稅就要把糧食布帛進行賤賣,如此一來生活將會日益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李萼沒有采納楊炎的兩稅法。
租庸調和土地稅屬於量入為出,朝廷根據財政收入來決定支出限度,強調在財務上要合理規劃確保收支平衡。
兩稅法屬於量出為入,朝廷根據支出需求安排收入計劃,在財務預算上要花多少錢就收多少錢。
這種制度存在大量弊端,比如一個地方遇到災年,兩稅法的稅收標準還是照樣不變,百姓交不起那就只能逃亡。
即使這個地方一萬戶百姓逃亡過半,兩稅法還是按照一萬戶的稅收標準,最後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剩下百姓也要跟著逃亡,如此形成一個惡性迴圈。
最重要的是,兩稅法表面上把亂七八糟的稅收合併起來,實際上朝廷缺錢的時候,還是照樣會增加一大堆苛捐雜稅,而舊的稅收方式也不給減。
雖然李萼和顏真卿兩人沒有制民之產的精神,但是他們也不會隨意增加苛捐雜稅,反而還會選擇減少稅收降低百姓負擔。
目前大夏朝廷的財政稅收主要來自土地稅、鹽法稅、商法稅。
其中鹽法稅和商法稅每年提供上千萬貫錢,故而土地稅才能做到四十稅一,並且免除租庸調裡面的徭役和戶調。
從此以後,大夏百姓再也不用負擔徭役和戶調。
經過李英娥和李慕娥姐妹兩人詳細解釋,殷無咎對於她們感到有些佩服,身在後宮卻對前朝政務瞭如指掌。
這些還要歸功殷無咎養著這麼多秘書女官和翰林學士,這群世家勳爵子女幫助她們姐妹兩人打聽到很多事情。
“還是你們厲害啊!”
殷無咎一臉唏噓說道:“幸虧你們姐妹兩人沒有介入前朝政務,不然的話,我就怕再出現一個女皇武則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