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第113章 漕運問題和儲糧體系 (第2/2頁)

加入書籤

糧船。

經過李齊物和韋堅兩位大臣再次改革,江淮地區的漕運糧船總算可以全程水運直達長安,不必再像以前那樣分段遞運,使得糧食運輸大大增加,每年輸送糧食四百萬石,連同運費跟著大幅減輕。

忙活一整年時間,漕運糧船隻能輸送四百萬石糧食,由此可見,定都關中長安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發展,尤其是在經濟中心已經轉移到華北平原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不理智的做法。

這也是為什麼唐朝以後再也沒有朝代願意定都關中長安。

所有王朝定都需要考慮到很多問題,核心問題就是漕運必須暢通。

隋唐大運河正好就是以洛陽為中心,南北糧船皆可全程水路運輸。

百萬漕工衣食所繫,這句話可不是空口白談。

歷史上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為什麼能夠逼迫滿清簽訂戰敗條約,核心問題就是皇家海軍深入長江,企圖攔腰切斷京杭大運河,這招精準擊中滿清的七寸之處。

只要京杭大運河受阻中斷,南方糧食無法輸送到北京,滿清皇室和八旗子弟只怕都要餓死。

在經過權衡利弊之下,滿清只能乖乖認輸簽訂戰敗條約。

在鐵路運輸和海上運輸尚未發展起來之前,漕運關乎著一個國家的命運,拿捏著整個王朝的心臟,這顆心臟便是京師之地。

殷無咎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問題,他決定建立儲糧體系對抗潛在風險。

自從殷無咎選擇定都東京洛陽,他早已開始建立儲糧體系。

洛陽城內表面上只有兩大糧倉,實際上卻有三大糧倉,另外一個糧倉位於琅嬛宮,這個糧倉稱為“上陽倉”。

上陽倉雖然位於琅嬛宮,但是地處水運軸心,因此便於集聚漕運糧食,整座倉城佔地面積達到八十萬平方米,共有糧窖四千個,每窖能夠儲糧一萬石,約可容納四千萬石糧食,比起洛口倉還要更加龐大。

洛口倉約可容納糧食兩千四百萬石。

值得一提,洛口倉和回洛倉始建於隋朝時期,曾經毀於隋末戰爭。

開元二十一年,李隆基下詔復置洛口倉和回洛倉,兩大糧倉恢復儲藏。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