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四十歲,我們的生活目標在哪裡? (第3/4頁)
,主題叫“感謝你給我機會上場”。
這個大概30分鐘的演講影片,我幾乎每年都會翻出來看一遍。
可以說,這個影片真正讓我在思維上“開了眼”,我突然發現自己開始覺醒了。
我想要真正去思考自己人生的使命感和奮鬥目標,我不想渾渾噩噩地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我想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開著“人生”這輛車,是要到達哪個目的地。
在這個演講中,方勵分享了他貫徹一生的一些觀點:
1.我經常喜歡畫時間軸。我們的生命就是跟個時間軸一樣,那我們的生活質量是在這個時間軸下面曲線裡面整個積分的總量,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成功和失敗。
2.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多寶貴的時候,就會特別特別惜命,惜命的方式是什麼呢?不是拿來養生,而是去折騰。
3.怎麼把一件事做好,這是戰術行為,但想做什麼和最希望做什麼,這才是戰略。
5.成功只有一個標準,就是自己的快樂。如果說我們能一直快樂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成功,沒有任何東西能超過這一點。
這些觀點給當時的我帶來巨大的衝擊,我開始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的,開始知道人的生命有多珍貴,知道人應該怎麼去精彩地活。
—————02—————
雖然我從16歲就有幸覺醒,也養成了閱讀與思考的習慣,但由於當時還是學生時代,沒有生存的壓力,所以我只是在瞭解外面的世界,而沒有狠下心來刻意成長。
於是造成了一個後果:雖然我覺醒得很快,但我成長得並不快,自然就無需談論成功了。
從16歲~22歲,我看了很多書,也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對世界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由於缺乏實踐,我的許多觀點只是空中樓閣。
然後在22~23歲這一年裡,我又徹底倒退了,在工作的一年裡,我機械式地完成工作,獲得工資報酬,這一年,我只是沉溺於工作帶來的所謂安逸感當中,沒有足夠多的行動。
可以說,從16歲~23歲,我只是知道如何讓自己保持愉悅,但這種愉悅是短期的,是缺乏事業成就支撐的快樂,並不長久與穩固。
只有精神自由是不夠的,還需要追求財務上的自由。
因此,在我23歲生日那天,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杜絕沉浸在當下的安逸生活,在3個方向上發力。
1)更換一份更能積累行業勢能的工作
2)保持寫作這一終身副業
3)在投資與理財領域做深入研究
定好這3個方向之後,我明顯感覺自己對人生的掌握感更足了,也堅信在這些正確事情上的努力,足以讓我過上理想的生活。
—————03—————
何謂真正的成長?
真正的成長必然伴隨著實質結果的發生。
比如我現在對閱讀的要求,我希望自己能在閱讀完之後能夠有文字產出,並且確保輸入與輸出比例在4:1。這在我之前的文章裡曾經詳細寫過。
我清晰地感覺,在我持續輸出的幾個月裡,收穫到的成長比我過去7年加起來都多。
而且當你能做成一件事以後,你就能夠從中總結出底層邏輯與經驗,將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領域,從而加速成長的步伐。
很多能成事的人在每個領域都很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底層邏輯這一資訊差。但是很遺憾,這種資訊差的成長經驗,是沒辦法透過語言傳達的。它只能透過個人的親身實踐,才能得到成事經驗。
一通百通,一堵百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建議每個人都要在一段時間內,逼迫自己刻意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