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後,我們這一代人 (第1/2頁)
最初的改革開放下海經商,造就第一批萬元戶的時候,我們還是小孩。
後面的股票經濟,原始股的發行,我們正在上學,對經濟兩個字連個概念都沒有。
房地產佈局全國的時候,我們正在進廠打鏍絲,在流水線當工人,只見到各地一幢幢高樓撥地而起。
所以我們錯過了許多,前半生只顧著低頭幹活而忘記了抬頭看路,這一看,不得了,賺錢的事我們這一代人都沒趕上!
最近失業了,呆在家,沒事了胡思亂想,回顧了一下過往,才知道我又趕上了什麼。
為什麼這次經濟下行,和以往都不一樣?
"今年不好過啊,日子肯定會緊巴巴的,能省就省吧。"“今年找工作太難了,我周圍985的同學找到合適工作的都沒幾個”
這是中年人和年輕人現在最常見的話題,經濟下行已不再只是企業家們茶餘飯後的專屬話題,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對這件事有切膚之感。
這次經濟下行,為何給人的感覺如此強烈、廣泛而深刻呢?
聊聊根本原因
要找到答案,我們不妨把時鐘撥回到2015-2018年。彼時,中國樓市正經歷一輪史無前例的暴漲。人們熱切地討論著房價,不少人開始跑馬圈地式的買房,生怕落於人後。
這種社會氛圍,對理解當下的形勢至關重要。
在那段歲月裡,不同階層買房,有著各自的考量。富人希望資產保值增值,中產階級擔心財富縮水,而在一些地方,農村家庭甚至要掏空積蓄為兒子買婚房。在社會的裹挾下,房價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現在,我們正為那時的狂歡埋單。
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程度上源於各方主體債務的集中到期。政府、企業、居民無一倖免,誰都逃不過償債的命運。降本增效,追逐利潤,成了共同的目標。
然而,想要實現並非易事。一線城市房價的回落,引發了資產與信用的雙重問題。為了避險,各部門紛紛縮減開支,反過來又抑制了房價,形成了惡性迴圈。
前所未有之勢
新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則受到了一線城市產業收縮的影響。至於三四線城市,由於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就業崗位減少,工價自然也就下降了。
如果說經濟是一張大網,那麼社會氛圍就是編織這張網的線。當連農村的大爺都開始感嘆日子的艱難,並主動節流時,消極的預期已悄然瀰漫。
人們對未來的信心,終將影響他們的經濟決策。
輿論,是這張大網的推手。當它一邊倒地看好樓市時,房價就會水漲船高。而當它集體唱衰經濟前景時,消費的熱情也會被澆滅。
正是在輿論與現實的博弈中,這輪經濟下行呈現出了前所未有之勢。
這次經濟寒冬之所以格外刺骨,根源在於它的社會基礎——那個房價暴漲的年代。債務的集中爆發,加上悲觀預期的發酵,共同導致了眼下的局面。
作為過去十年間最重要的產業和基礎設施,房地產行業帶動了大量的上下游產業也貢獻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當這艘大船慢慢停止航行了,原先的那些水手最先變得無所適從。
接著這股“東風”蔓延到了生活中的各行各業,這才有我們今天的這一幕。
經濟週期難以避免,但社會氛圍卻時刻塑造著它的軌跡。認清這一點,或許我們就能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觀察變局,進而探尋化險為夷的良策。
這幾天還有一個怪象,菜市場的蔬菜漲價快趕上豬肉了,西紅柿5塊一斤,豆角7塊,這是西安最近的菜價,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去年炒的最兇的養殖業,豬,牛這些說是資本進入被打壓了,許多人負債破產,這些價高價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