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三年過後,我們普通人該怎麼做 (第2/2頁)
時刻警惕消費主義的陷阱。
你能用上的東西,永遠比你想象中的要少。而你需要用到錢的地方,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多得多。
03
發展副業,夯實經濟基礎
剛畢業的時候,我入職一家網際網路車企,負責銷售端工作。
那個時候剛畢業,就能月薪一萬,雖然忙,但是也十分滿足。
畢竟在大學的時候,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1500,相比之下,我覺得自己的生活質量直線上升。
但是很快我發現,雖然我表面看起來收入很高(對於那時候的我而言),但是我的支出也同樣高得可怕:吃飯,水電費,物業費,給父母每個月固定打錢等等……
每個月的金錢花費就像過山車,月初發工資和月末計算盈餘,兩者在一個水平線上。
所以在保證工資的基礎上,我覺得自己急需一項副業來擺脫這種情況。
於是我開始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做兩件事:做公眾號以及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的金額去做投資。
其實我在大學階段就已經獨立運營過公眾號了,只是由於當時沒有經濟壓力,所以更新幾篇之後就草草收場。
這次算是重啟這個“專案”,投入了所有的業務時間,再加上這些年來經歷和閱讀量的增加,正好有表達的慾望,所以開始了我在公眾號的日更計劃。
第二點是投資,我給自己定下一個原則:投資有風險,只在可接受虧損範圍內去投資。
我從每個月的工資裡固定取出20%,這部分不做其他用途,同時如果這部分金額虧損了,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多大影響。
所以,這樣的心態能讓我始終保持平靜,不至於在股市潮起潮落時跟著它們盪鞦韆。
對於現代人而言,搞副業已經成為了一種剛需。
我們見識的太多,並且都基本形成一個共識:雖然金錢不代表一切,但是金錢卻能帶來最踏實的安全感。
所以,積極開展副業,才能給我們的生活多添一層保障。
04
保持心態平和
潤米諮詢創始人劉潤曾經在文章裡說過:
比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更可怕的,是你有了疫情的心態。
你把所有的不努力、不用心、不成功都歸咎於疫情,歸咎於不確定性。
疫情,是一場大浪淘沙。
誠然,疫情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衝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失去行動的可能了,相反,我們要在這樣的歷練裡變得更加靈活,更加多元化。
疫情也可以是一種催化劑,它會逼迫我們迅速成長,逼著我們在無法外出的時間不斷修煉自己的身心,成為一個能“扛事”的人。
或者往簡單了說,疫情至少培養了大多數都市人做飯以及做家務的能力,這也同樣改善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雖然在行動上被限制,但是我們的心靈認知,正在覺醒與開啟。
我有一位朋友,在居家隔離期間整整看了15本書。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疫情意味著無限的無聊,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段時間正好用來自我精進。
危機時常在,改變的希望也藏在其中。
就像詩人萊昂納德·科恩在作品裡寫道: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人生只有一次,
共尋“外在紮實財富”和“內心絕對自由”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