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人性:貪,憎,愛,恨,痴 (第6/7頁)

加入書籤

把“消費”和“幸福人生”兩者進行強繫結,是消費主義最常用的花招把戲。

畫家陳丹青就曾批判過這種現象,他有一次去烏鎮,一路上看到各種廣告牌。

在經過桐鄉的一個購物中心時,有一個廣告牌陳丹青看了非常氣憤。

內容很簡單,就是廣告牌上是一個女孩的照片,廣告語寫的是:“愛我,帶我去太古軒(某個消費地點)”。

這種價值觀其實是很可怕的,當我們的大腦接受了這種設定,就會自然而然地靠近這種消費習慣,會誤以為“消費”是人生中的剛需。

就像是商人透過不斷的廣告轟炸,讓世人相信鑽石等於愛情是一樣的道理。

一旦我們的“剛需”被定義,我們就會陷入消費主義的泥沼。

中產的最大問題,是天真

為什麼大部分中產敢於背上30年的房貸車貸,會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而透支未來手中資金流轉的可能性?

無他,只是因為缺乏對人生風險的充分認識,這種認知上的匱乏,有可能會讓他們的人生陷入巨大的財務危機當中。

大部分人對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是沒有規劃的,倒不是說一定要有特別詳盡的人生計劃,這不太現實,但是我們至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未來二十年後的我,是否還有機會上班,以及能靠什麼能力在這個社會混口飯吃?

當我們沒想清楚這個問題,就選擇稀裡糊塗地背上幾百萬的貸款,這樣就無異於是在用自己的人生去開玩笑,去進行一場低勝算的“賭博”。

萬一工作中出現裁員,或者身體健康出現一點意外,貸款也不會在意你的現實情況,只關心你會不會因此而斷供。

我在文章裡無數次傳達一種觀點,那就是我們應該過一種低風險的人生,不要主動給自己增加過度的消費槓桿,平時幾千塊的花唄啥的就無所謂了,但是涉及到車子房子這些大宗消費的時候,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畢竟,住房和出行這種看似無比重要的“剛需”,也可以用“租房”和“打車”來低成本解決。

餘留下來的錢,才是你打一場人生翻身仗的重要糧草。

開發第二收入曲線

甚至是第三收入曲線。

我們前面提到,中產的人生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有一份固定的工資收入。

這種模式的危險性就在於,你看似很忙,但本質上你永遠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把自己的時間一次性出售。

你想想,你一天有多少時間?24小時。有效工作時間多長?不超過16個小時。所以如果你想透過上班致富,那麼你至少要解決一個本質問題,那就是:無限增加自己擁有的時間。

你只有無限增加自己的時間,才可以賣出去更多的時間,從而獲得更多的報酬。

但現實是,這可能嗎?這早已違背了客觀的物理規律。

所以要想破局,你至少要做到以下兩件事中的一件:

一.將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二.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

第一種模式其實很好理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睡後收入”,像作家、自媒體創作者、導演、演員,都是這種收入模式。

他們只需要做好一份“產品”,這種產品可以是實體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在製作“產品”的過程中,他們付出的時間是一定的,但是它們的銷量是沒有上限的。

就像我寫公眾號,我寫一篇文章大概只需要1個小時,但是文章發出去之後,很多時候就算過了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都還有人會閱讀到,並且給我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

這種收入模式其實是最適合我們普通人的,因為它的成本低,但收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