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中國的大部分農村,光棍是真的多 (第3/4頁)

加入書籤

棍的排斥度最強,像在華北農村,如果你的兒子沒結婚,會逐漸被村莊邊緣化,大家會覺得這個家庭和年輕人沒本事。

南方宗族村莊對光棍比北方村莊更具包容度,是一種既有排斥又有保護的狀態。排斥是在一些儀式性的場合,比如祠堂有一些儀式活動時,大齡未婚的可能不讓參加。但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排斥,整體上受排斥感不強。

中部原子化村莊,對大齡未婚男性不僅沒有排斥,且覺得光棍跟正常人沒什麼差異。不管光棍個人還是他的家庭,感受不到被排斥的壓力,因而就不會調動所有資源結婚。

整體而言,家庭支援和村莊排斥這兩個維度是勾連的,村莊社會對光棍及他家庭的態度,反過來會影響到家庭對大齡未婚男性婚姻的支援度。

由此我們也發現,不同地方,光棍的形象有很大的差異。北方村莊的光棍,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總體形象比較邋遢。因為他很邊緣,生活沒有積極性,破罐子破摔。但在中部,如果別人不跟你說他是光棍,根本看不出來,因為他跟其他人沒什麼差別,甚至可能比其他人過得還好。

從“兩姓之好”到“兩性之好”

農村大齡男性婚配難的成因中,性別比失衡是最大的結構性背景。這個客觀背景會導致必然有一部分男性打光棍,在社會學中我們稱之為性別擠壓。

此外,社會輿論大都認為高彩禮也導致了農村光棍問題。我對其持保留態度,高彩禮跟光棍之間的因果關係或許被倒置了。

從我的研究來看,首先是因為性別比失衡導致的男性在婚姻市場處於弱勢位置,加劇了男性在婚姻市場上的競爭。此時,他們可能透過提高彩禮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從而導致了彩禮不斷被抬高。

為了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彩禮被不斷抬高

而彩禮抬高之後,又會進一步加劇男性的婚配難度,特別是偏遠農村等底層男性。所以,現實中確有一部分男性是因為家庭經濟差,付不起過高的婚姻成本而失婚。這也是婚姻市場內部的擠壓。

此外,還有區域的擠壓。除了不同區域之間,如東部擠壓中西部,傳統的本地通婚圈內部也有擠壓。比如在一個縣城內部,條件好的鄉鎮也會對條件差的鄉鎮進行擠壓。

而且,我們的傳統是“從夫居”,女性嫁到哪裡都可以,但男性大部分還是回家鄉結婚。而打工經濟興起後,女性開始外流,進一步加劇了婚姻窪地,一些偏僻、條件不好的地方男性的婚配難度增加。

男性個人層面的特徵也會成為打光棍的原因,而且這個因素在當下越發重要。現在是自由戀愛,不像以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性交往更看重個人特性。當男性有了一些在目前婚姻市場上女性不歡迎的特徵時,可能會成為光棍。比如說他比較“老實”,我把這種稱為“老實人光棍”。

老實以前是一個褒義詞,現在變成了一個劣勢。為什麼現在大家不喜歡老實人?這跟整個社會觀念的變化有關,以前大家覺得老實是憨厚,這種人很適合過日子,但現在如果說你這個人太老實,在職場和婚戀交往中都不佔優勢,顯得比較無趣。

此外,從婚姻本身來看,現在的年輕人結婚不像以前是為了傳宗接代、家族綿延,更多是個人情感需要,就像現在年輕女性經常講的情緒價值。因此,婚姻的前提是兩個人能夠聊得來,有情感互動的能力,但有一些男性,尤其是農村男性可能不太善於跟女性交往。

同時,這也是婚姻價值觀念的變化導致的。以前,婚姻是“兩姓之好”,結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但現在,婚姻是“兩性之好”,更多強調的是個人,不是家庭。

結合以上的分析,如果對農村難以婚配的大齡男性做個畫像,大概是這樣:他可能生活在中西部經濟比較困難的地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