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人性:貪,憎,愛,恨,痴 (第3/7頁)

加入書籤

社會上生存,可以心懷善良,但不能手無寸鐵,面對這個世界,我們不能總是被動地接受分配,唯有自我驅動、不斷進取,才有可能過上波瀾不驚的生活。

要不要成為那個“走鋼絲”的人?

都看過走鋼絲表演吧?

一根鋼絲在幾丈高的空中懸掛著,表演者手握一根竹竿,晃晃悠悠往對岸走去。

臺下的人看得驚險,臺上表演的人雖然有十足的經驗,但有時也偶然會發生表演者不幸墜落的事件。

為什麼我要舉這個例子?其實是因為我發現,大部分打工人的生活狀態其實就約等於在“走鋼絲”,那根在幾丈高空中懸掛的細線,其實也就等同於我們的財務生命線。

你想想,當我們每個月只靠著幾千塊的工資生存,消費水平卻一直居高不下,甚至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消費能力也自然會水漲船高。

“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失衡,就決定了我們人生財務狀況的脆弱性。

這個問題就像一直懸掛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只是有些人選擇逃避它,選擇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有些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對這個世界充滿天真的幻想。

人群中只有少部分人,他們清晰地意識到了脆弱經濟能力帶來的危險性,同時他們也積極地調動自己的執行力,想方設法用大量的時間去解決財務狀況緊缺的問題。

這樣的人,大機率會在經歷一番艱苦卓絕的奮鬥之後,獲得寶貴的創業經驗和富裕的財富結果。

年齡越大,人生的風險應該越來越低

我們大部分人年輕時候的終極任務,其實就是“走下鋼絲”,讓自己人生的風險性越來越低,收入模型越來越穩定,人脈圈越來越寬廣。

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走入了“槓桿式消費”的陷阱,

房貸車貸、住房裝修、奢侈品消費、孩子上私立學校、信用卡透支等等……

這種短視的消費決策,其實就是在增加我們人生的風險性,加強我們財務狀況的脆弱性。

事實上,這些決策都是“表面”的,真正促使我們做出這些決策的,是我們對現實缺乏認知的“內裡”。

按理來說,人生20~40歲這段時間,是追求財富最合適的時期,這個階段我們精力充沛、學習力旺盛,如果選擇一個自己熱愛的細分領域不斷耕耘,每年都往“專家”的方向進步一點點,那麼這個時候“時間”就是你最堅定的盟友,你將在未來享受到難以估量的“複利效應”。

這才是搞錢的正確姿勢:選對賽道、大膽投入、持續精進、成為專家,而後輕鬆掙錢。

這樣的活法,是在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同時也在將自己人生的風險性不斷降低。

但反觀身邊的大多數人,他們是如何“操持”自己的人生的呢?

大部分都是在20歲畢業之後找份工作,拿著一份工資,過幾年如果工作乾的不高興了,就換個單位,或者換個行業,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工資也在緩慢爬坡,但是人生很快來到了35歲的大關,回頭遙望過去十多年的職業生涯,好像專業能力也沒什麼長進,如果被裁員了也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於是陷入迷茫……

每個人都需要一次覺醒

不管再晚都必須經歷。

人來這世界一趟,如果只是稀裡糊塗地活著,當人生這場大型真人秀的Npc(指非玩家角色,可以理解為配角),那未免太沒有意思。

雖然現在這個時代並不像我們父母輩那樣遍地是機會,但只要我們敢自命不凡,大機率我們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躍遷之路”。

人最高階的成長方式,一定是覺醒自己的認知。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