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歷史 |

你是在思考還是在胡思亂想 (第4/5頁)

加入書籤

輯。

瞭解自己的大腦規律,開發自己的思考力,才能最終做出成績來。

03

更有效地輸出

最後一點,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如何為我們的思考工作做一個結尾。這樣做,一方面是檢查我們的思考過程,另一方面,是為了鞏固我們的思考成果。

1)輸出時,將思考具象化

人是容易遺忘的生物,這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壞事。

好處在於,正是因為人類容易遺忘,所以我們才可以忘掉生命裡難過與悲傷的事情。壞處在於,因為遺忘,我們錯過了很多優質的思考內容。

因此,我們必須揚長避短,善用工具記錄,我推薦使用兩種工具:

語音和文字,這兩種都是我們可以依賴的工具。

語音,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深刻地思考完了之後,我們用手機把自己的想法錄下來。

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效率高,壞處是思考結果不夠深刻,邏輯性不夠強。

就像演講雖然可以傳遞很多內容,但是一些深刻和邏輯性強的內容,一定是文字的承載效果更好。

不過很多人擔心自己不會寫作,我想說的是,不要擔心自己不會寫作。

從本質上來說,寫作只是另一種方式的“說話”。

只要我們會微信聊天,我們就會寫作。

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寫出來,可以不用在意技巧與寫法,只要確保自己在一段時間後重看的時候,可以理解文字表達的內容就足夠。

2)輸出需要立刻執行

我是一個不太容易入睡的人,所以一般睡前的一個小時,我的腦子裡還是會有一些東西在思考。

但是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每當我想到一個好的文章選題或是好的寫作角度,我會立馬用我的語音備忘錄記錄下來。

然後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把語音內容整理成文字。

透過對自我的觀察,我非常確信,對我的記憶力而言,很多內容如果沒記錄,就等於沒有發生。

所以,我建議當腦中有想法的時候,一定要立刻記錄下來。

現在工具也非常方便,人手一部手機。要是放在以前,我們有想法的時候,還得去找紙和筆記寫下來,那就更麻煩了。

立刻行動,才是真理。

3)輸出後的實踐

大部分人,都是差不多的肉身條件,智力相當,為什麼有些人能異於常人?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實踐。

著名導演姜文在年輕的時候,曾想過要去美國攻讀電影導演專業。

彼時還是姜文女朋友的演員劉曉慶勸他說:導演是幹出來的,不是念出來的。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姜文並沒有去美國上學,而是選擇自己打磨劇本。

在半個月的時間內把王朔的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擴充套件成完整的劇本,最後拍出了《陽光燦爛的日子》。

這部電影上映後震驚影壇,男主角夏雨也憑此片獲得第5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銀獅獎。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只有真正去實踐了,才有產出成果的可能。

現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多少個能真正成為導演,其實也取決於學生自己實踐出來的作品。

因此,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我們普通人逆襲的可能,不僅在於要想別人不敢想,還要做別人不敢做的。

只有“做”,才是真正的問題答案。

每個人都能在睡前想出千百條人生道路,但醒來之後大部分人還是走原來的老路。

只有少部分人,兢兢業業用結果說話,這樣的人,才有改變的可能,才能

↑返回頂部↑

書頁/目錄